炮灰神童,带父爆红 第144节(5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四排沙筑堤,年复一年,最终让这条大江化作地上悬河,彰显又一次“人定胜天”……

  但历史已经证明,如果用了以上任意一种方法,澄江堰都不可能存活两千年之久。

  “‘深淘滩,低作堰’,‘遇湾截角,逢正抽心’*。”

  季知桢忍不住感叹,“天才的创举。”

  用自然治自然,弯道是天然的“滤沙器”,在弯道的末端开凿一条运河,这就形成了“二八分沙”。

  但古人认为,这样利用的还不够彻底,于是他们又在江心建小岛,流线型的小岛又一次起到了“二八分沙”的作用。

  季知桢讲到这,停了停,沈年听得一愣一愣的,不仅感叹,“许多人还总觉得古代人笨,这不比大多数现代人聪明多了?”

  要知道,近代以来,许多国家还是被狠狠地打击过几次后,才从“征服自然”的狂妄中清醒过来,重新去学习如何“顺应自然”。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竟然已经有了这样超前的思想。

  【人类历史果然是个圈,其实我们跟两千多年的古人并无不同,甚至多有不如。】

  【倒也不必妄自菲薄,他们是巨人,但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迟早有一天也会成为下一个巨人。】

  “不对,”沈呦呦忽然开口,“知桢哥哥还没说完。还有‘深淘滩,低作堰’……”

  她话没说完,就似乎明白了什么,喃喃道:“难道是在小岛底下又建了个小堤坝?这样既可以充当尺子,又可以减缓水的流速,削去一部分泥沙……原来如此,这是在教后人如何维护澄江堰。”

  待到霜降时分、枯水时节,将淤积在湖心小岛的泥沙运走,此为“深淘滩”;运走的泥沙也别浪费,废物利用,刚好去补充被滚滚江水“摧残”的堤坝,此为“低作堰”。

  古人之大智慧,可见一斑。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