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1 / 2)
※※※
朝中的动荡非但没有影响到陆准,反而让陆准稳坐钓鱼台,看了一场大戏。
万历元年,继折俸案、棉衣案、陆准回京、商人吴春廷满门及户部员外郎被杀之后,武清伯率先进宫向李太后哭诉张居正之欺人太甚,非但没有得到任何的安慰,反倒被以朝局稳定为第一要务的李太后训斥了一番,颜面皆无。
武清伯自此与张居正结仇,虽然后来也觉得事情有些不对,但朝中的勋贵包括他的儿子李高在内,此时都已经喜欢上了围着处事大方又仗义的陆准转圈,他无论是出于随大流的从众心态,还是出于听到了陆准手有多黑的传闻的恐惧心理,总之,别说就是觉得不对,就算是他拿到了确凿的证据,他也得巴巴的凑上来,跟陆准交好,而绝不能交恶。
紧接着就是八月里,已经六十五岁的杨博在夕月坛分祭夜明之神和天上诸星宿时突然发病,无力再管理部务,只能上书请求致仕,几经推让之后,才终于得到了准许。由两个儿子陪着,离开了京城,回故乡去了。
他临走时,被调入京的王崇古还在路上,二人也因此错过了最后一面。进京后,王崇古代替不称职的原兵部左侍郎、右佥都御史王遴,协理京营戎政。有杨博留下的话在先,王崇古也发觉陆准其实是个比较好相处的人。只要你不故意找他的麻烦,他一般也能够做到以礼待人。双方一拍即合,配合得极好。
他们过得舒舒服服的时候,张居正、冯保当然也没有闲着,一力推行的新政渐渐席卷了整个大明,处处都是一派改革的新气象。此时的大明,无论怎么看,都是一副意气风发的样子。
大批的不合格官员被张居正革除,有的远调,有的贬谪,有的退职还乡,有的甚至直接闹市丢头。大清洗之下,冯谦默默地替陆准将一个又一个可以用得上的人选记录下来,多方接触,收拢到羽翼之下。不知不觉间,张居正眼中的异己之徒,已经大半跑到了陆准的控制范围内,南都六部尚书,五个都可以算是陆准的人。只不过,尚未有所动作的时候,还需要默默地蛰伏。
而就在朝中局势悄然变动,大明上下倾力改革的时候,万历二年的春天,辽东却传来了一件极为不好的事情。事情传到京城,举朝震动,一时间被搞得焦头烂额,没有想好对策的张居正仅仅是将这封奏报压了半日,就被陆准追到了内阁值房,堵着门大骂。
堂堂的内阁首辅,被人骂得像孙子似的,张居正是又羞又恼,可朝中对此的态度却分为了两边。
一边是张居正的铁杆党羽,当然是一边倒的认为陆准这样的做法实在是太不把内阁的权威放在眼中,让士大夫颜面扫地,应该严惩不贷。
但另一边,除了张氏铁杆之外的人,却一边倒的认为陆准就这么个浑人,你也不是不知道,干嘛跟疯子计较啊?再说了,你要是不压军报,他也不会这样啊!说到底,最先不对的也还是你张居正嘛!
严惩?
想到这两个字,张居正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说得轻巧!怎么个严惩法?辽东乱局,除了这么大的事情,总要有人去管的。眼下戚继光的蓟镇兵牵制北边的鞑靼绝不能动,而唯独能够用的上的人,却是当初陆准保举的参将李成梁,凭借着军功、运气和陆准的帮衬,短短的时间之内,此人已经是辽东副总兵的职位。
↑返回顶部↑
朝中的动荡非但没有影响到陆准,反而让陆准稳坐钓鱼台,看了一场大戏。
万历元年,继折俸案、棉衣案、陆准回京、商人吴春廷满门及户部员外郎被杀之后,武清伯率先进宫向李太后哭诉张居正之欺人太甚,非但没有得到任何的安慰,反倒被以朝局稳定为第一要务的李太后训斥了一番,颜面皆无。
武清伯自此与张居正结仇,虽然后来也觉得事情有些不对,但朝中的勋贵包括他的儿子李高在内,此时都已经喜欢上了围着处事大方又仗义的陆准转圈,他无论是出于随大流的从众心态,还是出于听到了陆准手有多黑的传闻的恐惧心理,总之,别说就是觉得不对,就算是他拿到了确凿的证据,他也得巴巴的凑上来,跟陆准交好,而绝不能交恶。
紧接着就是八月里,已经六十五岁的杨博在夕月坛分祭夜明之神和天上诸星宿时突然发病,无力再管理部务,只能上书请求致仕,几经推让之后,才终于得到了准许。由两个儿子陪着,离开了京城,回故乡去了。
他临走时,被调入京的王崇古还在路上,二人也因此错过了最后一面。进京后,王崇古代替不称职的原兵部左侍郎、右佥都御史王遴,协理京营戎政。有杨博留下的话在先,王崇古也发觉陆准其实是个比较好相处的人。只要你不故意找他的麻烦,他一般也能够做到以礼待人。双方一拍即合,配合得极好。
他们过得舒舒服服的时候,张居正、冯保当然也没有闲着,一力推行的新政渐渐席卷了整个大明,处处都是一派改革的新气象。此时的大明,无论怎么看,都是一副意气风发的样子。
大批的不合格官员被张居正革除,有的远调,有的贬谪,有的退职还乡,有的甚至直接闹市丢头。大清洗之下,冯谦默默地替陆准将一个又一个可以用得上的人选记录下来,多方接触,收拢到羽翼之下。不知不觉间,张居正眼中的异己之徒,已经大半跑到了陆准的控制范围内,南都六部尚书,五个都可以算是陆准的人。只不过,尚未有所动作的时候,还需要默默地蛰伏。
而就在朝中局势悄然变动,大明上下倾力改革的时候,万历二年的春天,辽东却传来了一件极为不好的事情。事情传到京城,举朝震动,一时间被搞得焦头烂额,没有想好对策的张居正仅仅是将这封奏报压了半日,就被陆准追到了内阁值房,堵着门大骂。
堂堂的内阁首辅,被人骂得像孙子似的,张居正是又羞又恼,可朝中对此的态度却分为了两边。
一边是张居正的铁杆党羽,当然是一边倒的认为陆准这样的做法实在是太不把内阁的权威放在眼中,让士大夫颜面扫地,应该严惩不贷。
但另一边,除了张氏铁杆之外的人,却一边倒的认为陆准就这么个浑人,你也不是不知道,干嘛跟疯子计较啊?再说了,你要是不压军报,他也不会这样啊!说到底,最先不对的也还是你张居正嘛!
严惩?
想到这两个字,张居正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说得轻巧!怎么个严惩法?辽东乱局,除了这么大的事情,总要有人去管的。眼下戚继光的蓟镇兵牵制北边的鞑靼绝不能动,而唯独能够用的上的人,却是当初陆准保举的参将李成梁,凭借着军功、运气和陆准的帮衬,短短的时间之内,此人已经是辽东副总兵的职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