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1 / 2)
否则,东林党和浙、楚党等相互争斗之时是如何崛起的?明末的党争,基本上就是以南都六部为首组建的在野和北都朝堂之间的争斗。南都管辖着南直隶地区十五个府又三个直隶州,以户部为例,仅南直隶以及浙江、江西、湖广诸省的税粮每年上缴的税粮就大约是整个大明的一半。
南都刑部较之南都的户部、兵部这样实权颇重的部门当然没法比,但却也比几乎瘫痪下来的礼部强得多,掌管着南京诸司、公侯伯府、京卫所的刑名。
可以说,归南都刑部掌管的方面的确不少,但就像陆准送来的这般的难题,南都刑部已经有很多时日没有碰到过了。
“真是不知道,这孝陵到底是怎么了。以前挺安静的,一点儿事情都不出。这两年怎么就能折腾成这个样子了?隔三差五就出点事情,而且一出事情还不是小事情!这都怎么回事儿啊?”孙植对此很是头疼,他从进士及第之后,就发到南都刑部做主事,好一番折腾,这几十年下来,才总算升上了尚书坐。他为人看似清流,实际上却十分贪腐,又素来疲懒,对于麻烦的事情是避之唯恐不及。因此,在看到陆准送来的人,听完了事情之后,就顿时觉得头疼起来。
而刑部侍郎陈绍儒,年纪也不小了,身体也没有多好了。说起办案子,就更加没有什么为国办事的干劲了,反倒是对于孙植所说的孝陵混乱的事情,他却是有所耳闻,此时不妨当个闲话讲一讲。
“大人,孝陵不靖,自然是孝陵卫没有办好分内的事情。但这没办好事情,依下官看,却是有些隐情在内啊!”陈绍儒如是说道。
孙植办案子没有心思,却是听故事的心思不少,便向陈绍儒打听道:“哦?师孔(陈绍儒,字师孔)兄难道知道什么内情吗?不妨说来听听!”
陈绍儒笑了笑道:“隆庆元年,孝陵卫前任指挥使萧崇德告老请辞,袭这个位子的是他的儿子,名叫萧赞的。不瞒大人说,依下官所闻,此人不折不扣的是个草包,骤然而起,着实难以服众啊!”
“难以服众?怎么会?”孙植不禁摇头道,“我朝卫所自指挥使以下均为世职武官,年幼袭位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怎么旁的地方没有因此而出事,反倒是孝陵卫频频出事啊?”
“大人难道不知?这孝陵卫原本就是不一样的地方啊!”陈绍儒如是说道,而且还举了个例子,“大人可还记得本朝故事?孝陵卫之牧马千户所,世代为皇陵驯养鹿马,其首任指挥使董茂,本身可没什么军功啊!”
陈绍儒这么一说,孙植也只能点头。
本朝的世职武官大多只有两处出处,其一是军功得袭,其二是恩宠得袭。但唯有这个董茂,他是既没有军功,也谈不上什么恩宠,唯独就是碰见太祖皇帝的时候太过凑巧,且这个姓氏也姓得很巧罢了。
当时太祖皇帝微服私访,返程的时候大雨倾盆,躲雨时认识了农户董茂。那时候牧马千户所暂时还没有选好千户官,而太祖皇帝在得知了董茂的姓氏之后,当即是龙颜大悦,认为董这个姓特别好,寓意‘千里草’,草茂盛,那鹿自然就养得好,于是董茂摇身一面就给自己的后人挣了个世袭的千户官。
时到如今,鹿已经几乎看不到了,但董茂的后人却还如同钉子户一般深扎在此处,吃着太祖爷赏下来的铁杆儿庄稼。
“倒的确是有所不同啊!”孙植说道,言语中不免很有些看不起的意思,“这国朝的武官也实在是没什么出息的,我辈文人都是苦读诗书,寒窗十载方得入仕,为家国天下奔波一生,尚不能保证子孙如何。可他们呢?不过是一个姓氏,抑或仅仅是祖上的福荫运气,就可以世代衣食无忧。就这样,还不停的惹祸生事,说起来,也实在是朝廷蛀虫!”
↑返回顶部↑
南都刑部较之南都的户部、兵部这样实权颇重的部门当然没法比,但却也比几乎瘫痪下来的礼部强得多,掌管着南京诸司、公侯伯府、京卫所的刑名。
可以说,归南都刑部掌管的方面的确不少,但就像陆准送来的这般的难题,南都刑部已经有很多时日没有碰到过了。
“真是不知道,这孝陵到底是怎么了。以前挺安静的,一点儿事情都不出。这两年怎么就能折腾成这个样子了?隔三差五就出点事情,而且一出事情还不是小事情!这都怎么回事儿啊?”孙植对此很是头疼,他从进士及第之后,就发到南都刑部做主事,好一番折腾,这几十年下来,才总算升上了尚书坐。他为人看似清流,实际上却十分贪腐,又素来疲懒,对于麻烦的事情是避之唯恐不及。因此,在看到陆准送来的人,听完了事情之后,就顿时觉得头疼起来。
而刑部侍郎陈绍儒,年纪也不小了,身体也没有多好了。说起办案子,就更加没有什么为国办事的干劲了,反倒是对于孙植所说的孝陵混乱的事情,他却是有所耳闻,此时不妨当个闲话讲一讲。
“大人,孝陵不靖,自然是孝陵卫没有办好分内的事情。但这没办好事情,依下官看,却是有些隐情在内啊!”陈绍儒如是说道。
孙植办案子没有心思,却是听故事的心思不少,便向陈绍儒打听道:“哦?师孔(陈绍儒,字师孔)兄难道知道什么内情吗?不妨说来听听!”
陈绍儒笑了笑道:“隆庆元年,孝陵卫前任指挥使萧崇德告老请辞,袭这个位子的是他的儿子,名叫萧赞的。不瞒大人说,依下官所闻,此人不折不扣的是个草包,骤然而起,着实难以服众啊!”
“难以服众?怎么会?”孙植不禁摇头道,“我朝卫所自指挥使以下均为世职武官,年幼袭位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怎么旁的地方没有因此而出事,反倒是孝陵卫频频出事啊?”
“大人难道不知?这孝陵卫原本就是不一样的地方啊!”陈绍儒如是说道,而且还举了个例子,“大人可还记得本朝故事?孝陵卫之牧马千户所,世代为皇陵驯养鹿马,其首任指挥使董茂,本身可没什么军功啊!”
陈绍儒这么一说,孙植也只能点头。
本朝的世职武官大多只有两处出处,其一是军功得袭,其二是恩宠得袭。但唯有这个董茂,他是既没有军功,也谈不上什么恩宠,唯独就是碰见太祖皇帝的时候太过凑巧,且这个姓氏也姓得很巧罢了。
当时太祖皇帝微服私访,返程的时候大雨倾盆,躲雨时认识了农户董茂。那时候牧马千户所暂时还没有选好千户官,而太祖皇帝在得知了董茂的姓氏之后,当即是龙颜大悦,认为董这个姓特别好,寓意‘千里草’,草茂盛,那鹿自然就养得好,于是董茂摇身一面就给自己的后人挣了个世袭的千户官。
时到如今,鹿已经几乎看不到了,但董茂的后人却还如同钉子户一般深扎在此处,吃着太祖爷赏下来的铁杆儿庄稼。
“倒的确是有所不同啊!”孙植说道,言语中不免很有些看不起的意思,“这国朝的武官也实在是没什么出息的,我辈文人都是苦读诗书,寒窗十载方得入仕,为家国天下奔波一生,尚不能保证子孙如何。可他们呢?不过是一个姓氏,抑或仅仅是祖上的福荫运气,就可以世代衣食无忧。就这样,还不停的惹祸生事,说起来,也实在是朝廷蛀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