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曹操于酒酣之际却没有意识到刘备的敌意,反而向刘备说了这么一句肺腑之言:“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刘备本来心里就怀着鬼胎,闻听之下,大惊失色,手中竹筷落地而不觉,实是惊疑曹操觉察了自己哪儿反常?

  也难怪刘备魂魄欲散,这简直就是在与刘备挑明:将来与我曹操争天下的就是老兄你呀!

  被领导恭维可不是什么好事情,尤其是夸你与他的水平相当的时候,通常意味着你快要倒霉了!

  就是接近也是绝对不行的,你就是事后补救说领导您是中国唯一的大英雄!也一切都已迟了,那免不了的结局肯定是免不了的。

  据裴松之注引《华阳国志》说:于时正当雷震,备因谓操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于此也!”

  也就是说,当时老天爷帮了刘备大忙,及时地降了一个霹雳,刘备才得以掩饰了自己的失常行为,此事在没发明成功“时间机器”之前看来是无法考证其真伪了,姑且算有此事吧。

  偏曹操并未对刘备失惊落箸的反常表现引起注意,由此看,此时的曹操对刘备还是深为信任的。而刘备却更加不能心安,急于离开许都脱离曹操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插点并非题外的话:现在有些品读三国历史的专家竟然把罗老先生的艺术大作当成正史品论了起来,再抄段书:

  《三国演义》搞错了的一点,是陈迩冬先生发现的。……孔融说:“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耶?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也就是说,你不必担心,老袁家那“四世五公”早就在坟墓里了,怕他做甚!刘备这才代理了徐州牧。《三国演义》移花接木,把袁术本人说成“冢中枯骨”,是不确的。如果袁术已是“冢中枯骨”,又何必说“吾早晚必擒之”?—摘自《品三国》

  抄这么长的书有凑字数之嫌!非学安意如大海,只为静心似平湖。实在是欲让大家明白子金山想说什么:

  一、说袁术已是“冢中枯骨”只不过是句形容而已,是不妨碍继续说“吾早晚必擒之”的;

  二、这里主要欲说明的是:陈迩冬先生发现的错误本身就是他自己的错误。—“……他说的也不是袁术,而是袁术的先人。”这个论断明显是错误的。

  上面《品三国》文中:孔融说:“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耶?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也就是说,你不必担心,老袁家那“四世五公”早就在坟墓里了,怕他做甚!

  —这样解释孔融的话对吗?这里很清楚:孔融明明是在说“袁公路”本人呀,与“老袁家那‘四世五公’”何干?哪能跟着陈先生继续错下去?对大师们故意装着看不懂这么粗浅的半文言文,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