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唐老鸭”进入新岗位之后,可以说是豁出命来干的。山西地震,淮河水灾,尤其是比高技术的海湾战争,他都背了相机,站在第一线上。他不但摄影技术好,笔头快,能吃苦,有胆识,而且善于同人(包括洋人)打交道。谁不喜欢这个高大结实、亲切、爽快的小伙子!

  如今,他要我为他这个集子写个序。

  我向来最怕为人写序了,总是千方百计地推辞。然而这位非凡的年轻同行一定要我为他写个序,实在不容推托。

  世界在前进,祖国在前进。他还有几十年可闯荡,我这名新闻阵线上的老兵祝他路子越闯越宽,同时,越写越有深度。希望继“唐老鸭”之后,还将出现“张老鸭”,“李老鸭”。让中国的新闻事业真正走向世界。

  萧乾

  自序

  我是摄影记者,按传统不该写文章。海湾战争中,由于战时法规对摄影采访的诸多限制,逼得一人独居虎穴的我不得不另辟蹊径,在拍照、冲洗、放大、传真之余操起钢笔,想不到因此受到新华社总编室通报表扬、万千读者的欢迎而势成骑虎。其实我写得很臭,只不过代表12亿中国人在恰当的时间到了一个恰当的地点,偶作蛩鸣而惊天下。如果没有新华社摄影部不停地踢我的屁股,我绝不可能趴在吉普丰的引擎上,蹲在长途采访的旅途中以膝代案,一篇一篇地炮制战地飞鸿。

  由于斯巴达式的身体健康、生活简单和心情上的海阔天空,海湾战争爆发前,我被选作新华社越境作战的“伞兵”单枪匹马派往巴格达,从此成为战时涉足国家最多的中国人。只可惜我资质愚钝,不得不倾全力于战事而无暇他顾。我到过伊拉克没游览空中花园,到过以色列没拜谒伯利恒,到过约旦没游死海,到过埃及却不知金字塔为何物……聊以自慰的是,作为最后一批撒离伊拉克的中国人,我坚持用“新华社巴格达”电头发稿到最后一刻,使我的国家及时知道那里发生了什么。

  在与伊拉克共和国卫队行完吻腮礼之后,我又戴起纸叠的犹太帽与以色列国防军并肩缩在“爱国者”阵地后等“飞毛腿”,从而幸运地成为往来交战双方并与这时宿敌同食共饮的唯一者,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使用以色列特拉维夫电头发稿的中国人。

  回到北京,我国唯一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战地采访的新闻界老前辈萧乾先生鼓励我将战时激情扩写成一本小书。可我生来有个坐不住的尖屁股,没干三天就泄了气。关键是我已失去了战时的激情。我深知,一个人只有面对死亡时,才能表现出超凡脱俗的品质和能力。呆坐灯前,昔日的记忆无比奇妙:血汗、梦想、死亡、荣誉……夜静更深,我日复一日徒劳地等候再赴前线的军令。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