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1 / 2)
①巴黎大学前身。
②卡·瓦利舍夫斯基《俄国女皇》。
1768年2月,波兰贵族集团为了反对俄国干涉,在巴尔城组织了一个武装同盟。叶卡特琳娜借口维护宗教平等和思想自由,派兵摧毁了这个同盟。伏尔泰又在巴黎摇旗呐喊:
“俄罗斯女皇做出了在如今世界绝无仅有的表率。她派遣了4万名俄罗斯士兵,手持上了刺刀的步枪,去鼓吹宽容精神……她之所以让军队出动……是为了教育人民互相忍让。”③
③卡·瓦利舍夫斯基《叶卡特琳娜二世》。
1775年,俄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失败后,起义领袖普加乔夫被叶卡特琳娜处死后五马分尸。伏尔泰居然为她辩护说:“如果绞架可以使伟大的叶卡特琳娜摆脱敌人,那么绞架也是好的。”
俄国发动第一次对土耳其战争期间,听到俄军获胜的消息后,伏尔泰一如既往地鼓掌欢呼:
“夫人,陛下的军队杀死了土耳其人,因而又给了我一次生命。陛下9月22日的来函使我从床上一跃而起,喊着:真主!叶卡特琳娜!……
我们赞颂您,叶卡特琳娜!我们承认您这位伟大的女皇!……霍辛城已被攻克,奥斯曼军队已全线崩溃。我真高兴得手舞足蹈,如醉如痴。”①
①卡·瓦利舍夫斯基《叶卡特琳娜二世》。
让叶卡特琳娜在知识界声名远播的是这样一件事: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由于在法国出版受阻,生活极其困难,打算变卖自己的藏书,议价15000银币。叶卡特琳娜闻讯后,立即指使俄国驻法国大使戈里津亲王与他当面洽谈,表示愿意以16000银币的价格买下他要出售的全部藏书,并主动提出只要狄德罗还健在,这批书就不离开他的房间。她说:
“让一位学者同他的藏书分开,是残酷的。”而且,每年另外给这位作家10000银币的津贴。为了避免支付中出现拖欠,她提前50年全部付完这笔钱。这位对叶卡特琳娜本无好感的大学者感动得热泪朦胧,情不自禁地感恩戴德,他在信中写道:
“尊贵的公主,我匍匐在您面前,我向您伸出双手;我有满腹话语要向您诉说;但我心情紧张,心思紊乱,千头万绪,简直像孩子一样动了感情,多少情怀郁积心头,无法表达……啊,叶卡特琳娜!您的统治在巴黎真比在圣彼得堡还强有力!”
伏尔泰在给叶卡特琳娜的信中写道:“狄德罗、达兰贝尔和我三人都向您谨掬一瓣心香。50年前难道有人预见得到,斯基泰人有朝一日在巴黎会以如此高贵的方式奖励被我们大家轻视的德行、科学和哲学吗?”
与叶卡特琳娜以朋友相称,经常保持通讯联系的法国作家格里姆也写道:“30年来的辛劳未曾给狄德罗带来丝毫报酬。但俄罗斯女皇却乐意在此时替法国还清了债。”
↑返回顶部↑
②卡·瓦利舍夫斯基《俄国女皇》。
1768年2月,波兰贵族集团为了反对俄国干涉,在巴尔城组织了一个武装同盟。叶卡特琳娜借口维护宗教平等和思想自由,派兵摧毁了这个同盟。伏尔泰又在巴黎摇旗呐喊:
“俄罗斯女皇做出了在如今世界绝无仅有的表率。她派遣了4万名俄罗斯士兵,手持上了刺刀的步枪,去鼓吹宽容精神……她之所以让军队出动……是为了教育人民互相忍让。”③
③卡·瓦利舍夫斯基《叶卡特琳娜二世》。
1775年,俄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失败后,起义领袖普加乔夫被叶卡特琳娜处死后五马分尸。伏尔泰居然为她辩护说:“如果绞架可以使伟大的叶卡特琳娜摆脱敌人,那么绞架也是好的。”
俄国发动第一次对土耳其战争期间,听到俄军获胜的消息后,伏尔泰一如既往地鼓掌欢呼:
“夫人,陛下的军队杀死了土耳其人,因而又给了我一次生命。陛下9月22日的来函使我从床上一跃而起,喊着:真主!叶卡特琳娜!……
我们赞颂您,叶卡特琳娜!我们承认您这位伟大的女皇!……霍辛城已被攻克,奥斯曼军队已全线崩溃。我真高兴得手舞足蹈,如醉如痴。”①
①卡·瓦利舍夫斯基《叶卡特琳娜二世》。
让叶卡特琳娜在知识界声名远播的是这样一件事: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由于在法国出版受阻,生活极其困难,打算变卖自己的藏书,议价15000银币。叶卡特琳娜闻讯后,立即指使俄国驻法国大使戈里津亲王与他当面洽谈,表示愿意以16000银币的价格买下他要出售的全部藏书,并主动提出只要狄德罗还健在,这批书就不离开他的房间。她说:
“让一位学者同他的藏书分开,是残酷的。”而且,每年另外给这位作家10000银币的津贴。为了避免支付中出现拖欠,她提前50年全部付完这笔钱。这位对叶卡特琳娜本无好感的大学者感动得热泪朦胧,情不自禁地感恩戴德,他在信中写道:
“尊贵的公主,我匍匐在您面前,我向您伸出双手;我有满腹话语要向您诉说;但我心情紧张,心思紊乱,千头万绪,简直像孩子一样动了感情,多少情怀郁积心头,无法表达……啊,叶卡特琳娜!您的统治在巴黎真比在圣彼得堡还强有力!”
伏尔泰在给叶卡特琳娜的信中写道:“狄德罗、达兰贝尔和我三人都向您谨掬一瓣心香。50年前难道有人预见得到,斯基泰人有朝一日在巴黎会以如此高贵的方式奖励被我们大家轻视的德行、科学和哲学吗?”
与叶卡特琳娜以朋友相称,经常保持通讯联系的法国作家格里姆也写道:“30年来的辛劳未曾给狄德罗带来丝毫报酬。但俄罗斯女皇却乐意在此时替法国还清了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