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2 / 2)
比如隋朝功臣梁睿因年老不方便上朝,隋文帝特赐板舆上殿。显然,这东西压根就没有机动力。这位“浪人”就是梁武帝麾下的名将韦睿,他参与过历次对北魏的作战。因为此公身体瘦弱,骑不了马,故而只能坐着板舆参战。
韦睿虽然体弱,打仗却一点也不含糊。他主持的合肥之战(公元504年)和钟离之战(公元506年),对北魏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特别是合肥之战时,面对北魏军的疯狂反扑,部将劝韦睿赶紧退军。韦睿不仅不同意,还命人把象征主将威仪的伞盖、节仗和旌旗张设起来,以示必死之志,最终顶住魏军进攻,取得了大胜。
几次大战下来,领教了韦睿厉害的北魏人对其畏之如虎,因而给他起了个绰号“韦虎”。
梁朝末年,王僧辩也是一位在战场上玩浪的人物。侯景之乱时,叛军进攻王僧辩镇守的巴陵城,双方相持不下。
为了鼓舞军心,他于两军激战时,穿戴大将礼服,坐着乘舆——有座椅的人抬小车,在城上巡行,既表示出对叛军充分的蔑视,又极大鼓舞了本军的士气。
最终巴陵一战,梁军在王僧辩的指挥下大破叛军主力。
由上述几个例子可见,战场上坐小车或轿子的人物,必然都是有充分胜算者所为。小车、板舆类本身机动不便的属性,也决定了它是主将鼓舞士气的手段之一。
总之,只要对战场有充足的把控能力,自己乘具的机动力根本不是问题。但如果没那个能力,骑千里马也没啥大用,最多像清末的叶志超那样创造一个“狂奔五百里”的逃跑世界记录。
反正一句话,浪是建立在能力的基础上的,诸葛亮有能力浪一浪,也为后来人树立了“榜样”!
言归正传,这样的浪人诸葛亮,李陵自然也想拜访的,如果可能,他也要来个三顾茅庐,传为佳话,毕竟这个世界上可能没有三国了,自然也没有刘备三顾茅庐流传了。
“才华过人、智谋深远,如果谁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平定天下了。”这是世人对诸葛亮的认知。
不过按照记忆,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住在隆中的一间茅草屋里,过着悠闲的隐居生活。想到这里,李陵就带着人,带着丰厚的礼物,去拜访诸葛亮。 ↑返回顶部↑
韦睿虽然体弱,打仗却一点也不含糊。他主持的合肥之战(公元504年)和钟离之战(公元506年),对北魏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特别是合肥之战时,面对北魏军的疯狂反扑,部将劝韦睿赶紧退军。韦睿不仅不同意,还命人把象征主将威仪的伞盖、节仗和旌旗张设起来,以示必死之志,最终顶住魏军进攻,取得了大胜。
几次大战下来,领教了韦睿厉害的北魏人对其畏之如虎,因而给他起了个绰号“韦虎”。
梁朝末年,王僧辩也是一位在战场上玩浪的人物。侯景之乱时,叛军进攻王僧辩镇守的巴陵城,双方相持不下。
为了鼓舞军心,他于两军激战时,穿戴大将礼服,坐着乘舆——有座椅的人抬小车,在城上巡行,既表示出对叛军充分的蔑视,又极大鼓舞了本军的士气。
最终巴陵一战,梁军在王僧辩的指挥下大破叛军主力。
由上述几个例子可见,战场上坐小车或轿子的人物,必然都是有充分胜算者所为。小车、板舆类本身机动不便的属性,也决定了它是主将鼓舞士气的手段之一。
总之,只要对战场有充足的把控能力,自己乘具的机动力根本不是问题。但如果没那个能力,骑千里马也没啥大用,最多像清末的叶志超那样创造一个“狂奔五百里”的逃跑世界记录。
反正一句话,浪是建立在能力的基础上的,诸葛亮有能力浪一浪,也为后来人树立了“榜样”!
言归正传,这样的浪人诸葛亮,李陵自然也想拜访的,如果可能,他也要来个三顾茅庐,传为佳话,毕竟这个世界上可能没有三国了,自然也没有刘备三顾茅庐流传了。
“才华过人、智谋深远,如果谁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平定天下了。”这是世人对诸葛亮的认知。
不过按照记忆,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住在隆中的一间茅草屋里,过着悠闲的隐居生活。想到这里,李陵就带着人,带着丰厚的礼物,去拜访诸葛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