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然而,朱元璋此时大力倡导的种植桑树,却在后世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不论是“朝贡”贸易还是走私贸易,丝绸在数量和价值两个方面,都成为广受国外用户欢迎的最大宗华夏物产之一,而行销世界。一百五六十年以后,到大明帝国后半叶,即徐阶、高拱、张居正主政的隆庆年间,帝国政府正式开放海禁。其后,以丝绸、陶瓷为主的中国出口贸易,包括官方、民间、走私贸易在内,一度横扫世界市场,甚至在数年之间,曾经将世界当年白银产量的一半以上吸纳到了中国。(事见《剑桥中国明代史》)其受追捧的程度,有如今日美国之英特尔芯片。朱元璋虽不是始作俑者,确也着实功不可没。

  或许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白银滚滚流入浪潮,才使得后来的大清王朝臣民有能力购买并消费英国东印度公司那满船满船的鸦片,支付那一次次没完没了的战败赔款。以中国自己的白银矿藏及其产量,断无此之能力。

  另外一项堪称德政的,则是棉花及其棉制品的大面积推广与使用。

  早在南北朝时期,棉花就已经传入我国。但直到宋朝晚期,并没有广泛使用。从当时的资料中判断,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布衣,其实指的是麻布。当时,南方地区过冬,用丝绵袍御寒;北方则主要是用毛皮所制之裘衣。棉布轻暖温柔,优点颇多。但非本土所产,因此罕见使用者。到了宋朝末年,棉布制品可能比羔羊皮、狐狸皮都珍贵。以至于只有横行天下的成吉思汗、忽必烈这个级别的人才穿得上。而且破了以后,还要多次补缀。可见其珍视程度。(《元史》“英宗本纪”)

  从《农桑辑要》中我们知道,元代中后期曾经在中西亚地区引进棉花种子试种,感觉不错,开始推广。于是有了广受人们尊敬的老婆婆——黄道婆。

  棉花在我国的大面积推广种植得益于朱元璋的大力推动。从而,使棉制品这种王公贵族的奢侈品,进入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在造福国民的同时,一个没有想到的副产品,则是舒缓了松江府人民的苦难。

  松江府治下,在今日上海的松江县。当年松江府管辖的范围为两个县,比今日的县治要大。前面曾经说过,此地过去是张士诚的地盘,朱元璋切齿痛恨张士诚治下人民对张士诚的支持,曾有过“屠其民”的念头,就是想杀光苏州、松江一带的百姓。后来想想不对,勉强放弃了这个想法,但还是有一块块垒,梗在胸口下不去。于是,改为向苏州、松江地区征收高额赋税。

  宋朝绍兴年间,松江税粮只有18万石,朱元璋时期一家伙增到了98万石,加上其他杂费,总计达到了120多万石。当时,全国年税粮总计2900多万石,苏州一个府需要交纳的是290万石左右,占全国的10%。松江虽然不到苏州的一半,但号称天下赋税最重之地。原因是苏州府管辖着七个县,松江府只辖两个县,从农田面积上看,松江只有苏州的四分之一。(谈迁《国榷》卷7)

  这样重的负担,仅靠土地种粮已经完全无法支撑。于是,心灵手巧的苏州人向丝绸发展,成为全国的丝绸制品中心;聪明能干的松江人则向棉制品进军,以此,“上供赋税,下给俯仰”,并进而形成了松江棉制品“衣被天下”的局面。(徐光启《农政全书》卷35,“木棉”)

  后来,我们在大明帝国军队装备清单上经常能够看到的“胖袄”一款,指的就是那肥大臃肿却温柔舒适的军用棉衣裤。

  至此,朱元璋为我国乡村建设所倾注的心血,称得上是至矣尽矣。这可能是他虽然大批量杀人、却在当时与后世能够受到广泛赞誉的原因之一。

  但是还不行。

  作为农民,这些已经足够了,作为皇帝却还远远不够。朱元璋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往前走,终于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才叫皇帝的心思。

  朱元璋在全国推行了一套极有创意的引凭制度。这套制度将身份证、通行证、许可证、各种执照之类熔于一炉又分别打造,对于各种职业、各种身份的活动方式及其范围作了严格甚至是严厉的规定,其管理可谓细致入微。

  ——商人有商引,无引以奸盗论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