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按照官方银、绢、粮折价,5匹绢相当于大约6石米。当时,一个正七品知县,相当于今天县委书记的正式收入为每月石米;而正九品县主簿——大体相当于今天的县委办公室主任,其收入则为每月5石米。结果,民怨沸腾之下,便发生了农民将8个县机关负责人捆绑起来押送京师的事件。

  走到离县城四十里地的时候,这位县委办公室主任——县主簿汪铎央求赵罕辰:“我从14岁开始寒窗苦读,才有了今天的地位,饶了我这一次,休坏我前程。”(朱元璋《大诰三编》县官求免于民第17)

  结果,他没有被饶过,还是被送到京师。朱元璋下令将其砍掉了脑袋。

  在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大诰续编》“民拿下乡官吏第十八”中,朱元璋还向全国通报表彰了“如诰擒恶受赏”的常熟县农民陈寿六。

  江苏省常熟县的这位农民,率领自己的弟弟与外甥3人,捆绑了“害民甚众”的县吏顾英,到首都告御状。结果,受到皇帝大张旗鼓的支持。朱元璋嘉奖他能干,赏了他钞票20锭,大约相当于今天的1000多元人民币,3个人各赏两件衣服,免除他“杂泛差役三年”,并通报全国予以嘉奖。

  在这篇旷世罕见的奇文中,朱元璋严厉警告说:若有敢于无事生非扰害陈寿六者,“族诛”——杀其全家;若有敢于捏造罪名诬陷陈寿六者,“族诛”——杀其全家。嗣后,陈寿六若有过失,只有皇帝朱元璋本人有权力审他。

  最后,朱元璋发自内心地感叹道:“其陈寿六其不伟哉。”——这陈寿六难道不是很了不起吗!

  有一次,山西和浙江两个州县的学政、教谕进京朝见。朱元璋问他们民间情形怎样?庄稼收成如何?这两个人是教育官员,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州县教委主任,在皇帝面前不敢信口开河,于是老老实实回答说:于民事所知不多。谁知,朱元璋拍案大怒,曰:哪有久居民间而不知民情世务的道理?立即下令将这两个倒霉蛋儿撤职,流放到了边疆。(《明太祖实录》卷219)

  开国之初,各地官员时常奏报祥瑞,礼部请求颁布祥瑞奏报办法。这是典型的中国式马屁。朱元璋相当不以为然,他的反应是:

  “你们只谈祥瑞,不及灾异。殊不知灾异尤为重大。今后各地发生灾异,不论大小,地方官都要快马飞奏。”(《明太祖实录》卷45)

  朱元璋对于天降灾异相当郑重其事。洪武元年,许多地方发生旱灾,并持续到了次年暮春时节。朱元璋诚惶诚恐,在父母亡灵面前祷告,说:绝不敢忘记父母当年吃草根树皮的苦难,愿与天下百姓共甘苦,率所有妻妾吃半个月草根粗米,以反省上天的谴责与惩罚,并为百姓祈福。(《明太祖实录》卷40)

  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天下大旱。朱元璋率所有王子,斋戒沐浴后,身穿素衣草鞋,步行到城外的岳渎坛,在烈日下曝晒三天。当晚,并不回宫,就地卧于草席之上而眠。第二天,再接着晒。届时,皇后率所有妃嫔下厨用野菜糙米制作斋戒之饮食。时值阳历6月的南京。据说,此次皇帝截然不同于海滨度假沙滩上的曝晒,确实感动了上帝,五天后,便下起了一场透雨。(《明太祖实录》卷53)

  关于农民问题,朱元璋典型的谈话方式大体如下:

  “昔日,在民间看到饥寒交迫的鳏寡孤独、老弱病残,心里常常会产生一种厌世的心情,恨不得能够马上替他们死了。战乱年代,见到这种情形时,也是同样心生恻然。如今,我代天治民,若天下还有流离失所的人,那就不但有悖于自己拯救百姓的愿望,也没有尽到代天的责任。你们务必要体会我的心情,好好安置那些贫苦无告的人,不可使天下还有任何一个这样的人。”(《明太祖实录》卷96)

  倘若不是了解这位皇帝青少年时代曾经遭遇过的苦难,让人很难相信这位杀人如麻的皇帝还会有这样的情怀。类似或不类似的事例实在太多,无法一一列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农民出身的皇帝,或许的确是出自真心地在关心、保护着自己心爱的农民,他可能由衷地希望自己治下的农民能够过上安静富足的生活。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