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甜蜜夫妻 第232节(3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程蔓也迅速做出应对措施,首先每家辅导班都增加一个落地的报刊置物架,把启明星辅导上过的报纸都摆上去,尤其是《经济日报》的这篇报道,必须摆在最上面。

  然后在各省市本地的报纸上打广告,宣传启明星辅导过去取得的成绩,同时强调辅导班上过《经济日报》。

  最后,也是程蔓最早安排人开始做的。

  早在李文欣联系程蔓时,她就让潘鹤鸣和常红红各自带人去了首都和沪市,进行实地探访,做开设辅导班前的调查工作。

  辅导班成立初期招的老员工,大部分都选择了留下来,潘鹤鸣和常红红都是其中之一。

  而且两人情况跟其他人不同,其他人包括高珍,在担任职务之余依然兼任着带课老师的工作,这两人却放弃了带课,只专心做管理。

  这也是程蔓求之不得的,启明星辅导有了名气后,临江大学的学生都以能进辅导班带课为荣,她并不愁招不到老师。

  相对来说管理人员要难招一些,因为这类人能力强的会优先选择规模更大的国营企业,能力不强的,程蔓找他们干什么?

  潘鹤鸣和常红红以前虽然是带课老师,但其他方面的工作能力也不弱,两人转岗后,很大程度地缓解了程蔓的工作压力。

  去首都和沪市开分机构是大事,所以下定决心后,程蔓就把两人给派了出去,另外还给他们各自安排了两个人打下手。

  两人是李文欣来临江之前出发的,等新闻见报,两人也都带着详实的调查报告回了临江。

  而在报告中,两人都列出了不下五个适合开辅导班的场地,并将这些场地的租金、周边学校的情况都调查清楚了。

  另外他们还调查了两地的装修市场,列出了大致的装修费用。

  虽然现在没有一线城市的概念,但首都和沪市和其他城市从来都不是一个级别,房价物价都要高很多。

  在临江,筹备一家有二十间小教室的辅导班可能只需要五六千块,但在首都和沪市,可能需要八、九千甚至更多。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