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下他有些心慌了,统共600多斤呢,明天要是销不出去,这乐子可就大了。两辈子,他也没做过水产啊。

  一看李隆神色,哥俩想一块了。

  实在不行,就得分两个摊位,他自己去北街重新开摊,让李隆去已经熟悉一次的南街。

  兄弟俩一合计,就只能这样了。

  “哥,一个摊300斤,应该问题不大,顶多耗点时间,卖个几天没问题,可都是附近老客,人家也不能天天吃这玩意啊?再说,今天第一天还没怎么传消息,咱家就收了600斤,后面的也是得了消息,咱2000斤也不止啊。”李隆可不是傻子。

  “出息,沮丧个脸给谁看,你别管。”李和算计着必须找水产供销公司,黄鳝泥鳅在农村不是稀罕玩意,但是在城市可是好东西。小县城的供销公司只是三级站,一般不收购,只能去省会城市了。

  李和倒是以前倒是听一个四钏的朋友聊起过,他们川内在七十年代生产队就开始养黄鳝、养鱼,李和还好奇的问卖给谁,朋友当时就说,“当然是卖给水产公司了,每个县城都有水产供销社。沿海的就方便多了,渔业队捕到鱼直接卖给海面上水产公司的收购船。”

  后面经济改革的时候,李和还听到一个关于渔场的笑话,说是浙省的渔民到黄海捕鱼,喜获丰收,几网围捕大黄鱼二万多斤。

  但是东寻西找,海面上只有飘着“苏省”“浦江”信号旗的外省、外地国营水产公司的收购船,没有浙省的收购船。

  没奈何,他们只好掉转船头,装着鱼返回故里。

  因为按照现行规定,渔民生产的鱼,只能卖给本县的国营水产公司,不准跨县,更不许跨省投售。

  就这样,经过二天二夜的长途运输,不仅一船金光闪闪的大黄鱼变成了臭气熏人的次品鱼,而且,渔民丧失良机,影响生产。

  这些鱼国家收购后加工处理,亏本二千多元。

  至于现在本地到底是什么政策,李和把握不准,只能明天去省城看一趟。

  “我明天把大壮带着,你俩一人一个摊位,我抽个空去省城。”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