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江愁余与几名同学结伴,几经辗转,终于在深秋之时,抵达长沙。

  他家境优渥,出北平与家人辞行之时,父亲尚且还给了些学费路费,而董之侠等普通学生,则要够呛许多,听闻甚至还有些学生是沿路乞讨,一路从北平走来长沙的。

  兵荒马乱,强人肆行,江愁余并不是什么慈悲的大善人,看见同学水深火热也不敢加以资助,只怕自己未到长沙便银财散尽,故而不敢露富,只小心翼翼地藏好了身上的盘缠,未告与任何人知晓。

  渐渐的,在各地度暑假的师生从广播中听到了国立清华、国立北大、私立南开三所大学在岳麓山脚筹备长沙临时大学的消息,也纷纷辞别家人,冒着枪林弹雨一路赶来。一时间小小的长沙竟热闹无比,成了中国文脉所系。

  宿舍的条件自是与北平天差地别,十余人挤在小小的陋室之中,光线幽暗,异味甚浓,隔音极差,而楼房从外观上看就颇有些危房的意思,让人怀疑不需日本人的炸弹,几个莽汉路过的脚步声就可将楼震塌。

  三校重新整合,不仅院系变更极大,连学生都是打乱了分配,故而小小一间寝室里,挤满了来自天南海北、各校各系的学生。

  “我叫做董之侠,武昌人,来自国立北京大学历史系。”

  “邱觉非,长春人,就读于国立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我叫范仁杰,余杭人,就读于南开大学算学系。”

  “我叫钱玄义,贵州人,国立清华大学物理系。”

  ……

  江愁余放下书,淡淡道:“江愁余,北平人,长沙临时大学经济学系。”

  作者有话要说:

  这篇文和登西楼差不多 真的是一时鸡血写的 完全没有大纲甚至没什么存稿...

  参考资料大概有西南联大纪实, 大视野的纪录片,西南联大启示录,上学记,逝去的年代 etc...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