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具体量化,六尺是一步。

  周人的祖先主要吃那种后世可以做黄馍馍、粘豆包的大黄米,于是取一粒大黄米为一分,十粒为一寸,十寸为一尺。这时候的尺也短,步也就那么长。

  稍微想一下就能知道牛耕还未普及,因为牛耕若是普及,百步的距离牛就要转弯,浪费时间效率很低;而靠人来耕种,百步一亩的距离,正好可以到地头稍微休息一下。

  亩变大,意味着牛马耕作开始普及,旧的计量单位已经不适应新的耕种方式了。

  不是几十年后的商鞅一拍脑袋就定出了二百四十步为一亩,而是牛拉着犁铧开垦二百四十步正好到极限,需要喘口气。

  一切源于劳动,很多东西剖开之后的本质就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或是衣食住行的体现。

  比如尺、比如亩。

  不过纵然亩小,这亩产一石多些也实在不高。

  农夫所说的什一税,应该就是从鲁国学到的初税亩。

  这个初字,用的极好。

  原本庶人耕种的亩,是没有税的,只有劳役的赋。

  开了先河,所以用了个初字,与初夜的初是同样的意思。

  想到这,适又问道:“那你们现在交了什一税,还用去公田劳作吗?从军的话又是怎么分配的?驾车的甲士有小片封地吗?你们需要给驾车的甲士耕种他的土地吗?战车的牛马又是怎么征收的?”

  第七章 芦苇有根桑有葚(下)

  “公田还是要去的啊。不去怎么行?除了公田的劳作,每四十家还要出一匹马、三头牛,作为打仗时候的战车和牛车。这还要去割草、晒草饲养这些牛马。公室若是要修缮房屋、夯实城墙,都要去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