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5章(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人类最早的曲调,必是从天地中模拟。而天地之间的种种声色,以山水最为普遍。前世时,传说中,华夏古代俞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便是一例。

  其实名为“高山流水”,其侧重点,还是“流水”。

  “高山”,还需要人去想象,在想象中把那一种高远或者空旷之类的气象转化成声色,而“流水”,则不需想象,只要从中截取,就可以了。

  甚至连截取都不用,完全地把某个地域的流泉声音录制下来,便是一段天然的乐曲。

  手持竹笛,小Loli对于元素的操控,已是纯熟。这一点,方天不需关注,所以他的注意点,便在于小Loli对这山水意象的表现上。

  在这里,有“境界”和“状态”两个说法。

  比如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以及“快雪时晴帖”,风流蕴藉,俯仰自得,那真叫一个潇潇洒洒得不可名状,但是其“丧乱帖”,则明显地抑郁流宕,失于平和,更失于中正。

  这便是“状态”的不同,所造成的巨大差异。

  但是纵然是心情沉痛悲愤下的丧乱之帖,出自王羲之之手,也依然是一派大家气象。这就是“境界”在其中的支撑了。

  有着境界,那么不管状态如何,总是正有正的精彩,偏有偏的妙着,醒有醒的端庄,醉有醉的飘逸。所谓“蓬头垢面,不减国色”,说的差不多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反之,如果没有境界,那么同样不管状态如何,是高兴也好是抑郁也好,是清醒也好是迷醉也好,其人若作书,必是一片狗爬,若作乐,必是一片乱声。

  方天此时,对于小Loli的考察,便是透过其状态,分析其境界。

  第484章 乘风乘云

  境界,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确实存在着,并深刻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方方面面。

  其实换句俗话来说,所谓境界,就是一个人所站立的高度——现实高度,以及,“心”的高度。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