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章(2 / 4)
空寂离尘,造化自运,渐至心空身满,步入初阳雪消境。这一境,是以心转身,心为先导,身为后随。心由自我,身随造化。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身有漏,识有染,为尘世之身心。
造化之下,缺憾得弥补,此是初阳雪消境,谓身之漏、识之染为雪,阳出得以雪消。
雪渐消融,入太阳真火境。
太阳来顶上,真火照身心。一切漏皆满,一切染皆去。持此清净之身心,然后可以观天下。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此是初阴知尘境。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此是太阴复命境。
知尘者,袖乾坤万象。复命者,得万象之根。得万象之根者,知天人之动。知天人之动者,明天人之势。明天人之势者,取势入道则为真,步入大道中和境。
中者,居大道之中。和者,处天地之和。步入中和境,从此号真人。
空寂离尘境,初阳雪消境,太阳真火境,初阴知尘境,太阴复命境,大道中和境。方天的意识在其中一个一个地流转,良久,才回过神来。
这六个境界,便是金叶对他所开示的“我道”。
明显的,“我道”比“大道”要浅显了很多,但是对于方天来说,仍然是显得有点生涩,理解起来,还是存在着困难。
但是,那贯穿于其中的基本的脉络,方天却是已经看到了。
而由这一次的开示,方天也明白了,这造化之叶的启示,实是用他自身的意识为底本,或者说素材。
只不过,那些底本和素材,经过一番变化之后,就成了他所不知道甚至于是无法理解的模样。
↑返回顶部↑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身有漏,识有染,为尘世之身心。
造化之下,缺憾得弥补,此是初阳雪消境,谓身之漏、识之染为雪,阳出得以雪消。
雪渐消融,入太阳真火境。
太阳来顶上,真火照身心。一切漏皆满,一切染皆去。持此清净之身心,然后可以观天下。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此是初阴知尘境。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此是太阴复命境。
知尘者,袖乾坤万象。复命者,得万象之根。得万象之根者,知天人之动。知天人之动者,明天人之势。明天人之势者,取势入道则为真,步入大道中和境。
中者,居大道之中。和者,处天地之和。步入中和境,从此号真人。
空寂离尘境,初阳雪消境,太阳真火境,初阴知尘境,太阴复命境,大道中和境。方天的意识在其中一个一个地流转,良久,才回过神来。
这六个境界,便是金叶对他所开示的“我道”。
明显的,“我道”比“大道”要浅显了很多,但是对于方天来说,仍然是显得有点生涩,理解起来,还是存在着困难。
但是,那贯穿于其中的基本的脉络,方天却是已经看到了。
而由这一次的开示,方天也明白了,这造化之叶的启示,实是用他自身的意识为底本,或者说素材。
只不过,那些底本和素材,经过一番变化之后,就成了他所不知道甚至于是无法理解的模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