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文原配不干了 第11节(5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得不说,第一篇文章就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功,这让陈知意在内心深处,着实自信了许多,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写文挣钱的决心。

  这次随着稿酬一起寄过来的,还有几封包括《燕京日报》在内的报社杂志邀稿函。

  陈知意对比了一下后,决定还是继续向《燕京日报》投稿。

  这其中的原因有三点,第一,她未来有很大一段时间都会居住在燕京,选择燕京本地的报纸,有利于和编辑接洽。

  第二,则是因为《燕京日报》发行量可观,是京津冀地区排在前列的大报社,且有着林路留的香火情在,更加有利于她以后的发展。

  而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却是因为《燕京日报》这个叫丁思的的编辑,邀稿函写得十分的恳切,且一口气就将容与这个初出茅庐的作者的待遇,提到了千字五元的最高一级。

  选定了报社后,陈知意仔细分析了一下《燕京日报》的各个版块,发现这家报纸在针砭时弊之余,也不乏一些博君一笑的通俗连载小说。

  想想这也正常,除了愤青之外,哪个小市民会天天追着关注发生了什么时政新闻?大多数人读报,就像现代的人下班后刷手机,都不过是想要在一天的忙碌之后,获得一点愉悦的消遣罢了。

  陈知意自认为自己也是个俗人,没什么高大上的思想,让她成为什么思想大家在报纸上挥斥方遒,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还是这种通俗小说适合她这样的俗人。

  现在《燕京日报》的小说版块上,连载的是一篇武侠小说,陈知意津津有味的看了一上午,这位叫“春秋笔法”的作者,行文显然十分老道。

  武侠小说是时下十分常见的题材,常见,就意味着这个题材已经被写了千百遍,已经被写透了写烂了,但这位春秋先生,在有限的套路下,却一路靠着深厚的文字功底和知识储备,把这篇武侠小说写出了花样。

  怪不得这篇文能成为时下通俗小说中的红文。

  陈知意看完后,不禁对同行们优秀的文学素养十分感叹,民国时期的文人挣得虽然多,但这个行业的入门门槛也高啊,这样的佳作,还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写出来的。

  搜集完资料后,陈知意坐在窗边,开始静静构思自己这篇小说的内容。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