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1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特别是那些十指不沾阳春水,连麦苗和韭菜度分不清的儒家士子,永远别想当一个地方官员。

  这样一来,朝廷重时务的风气就越来越浓。

  经筵原本是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在宋代开始受到重视。

  原本的历史上,因为朱瞻基早逝,英宗即位,三杨将这项制度发扬光大,成为了皇室子弟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

  讲经人员由六部尚书等官侍班,另有展书、侍仪、供事、赞礼等人员。除每月三次的经筵外,尚有日讲,只用讲读官内阁学士侍班,不用侍仪等官,讲官或四或六,每伴读十余遍后,讲官直说大义,惟在明白易晓。日讲仪式较经筵大为简略,或称小经筵、小讲。

  经筵讲学自此制度化,翰林学士,翰林侍读等等职位,就是专门为儒家学术宣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帝王。

  但是现在朱瞻基没有早逝,他还又千方百计扩大其他学术的影响力。儒学虽然是显学,但是并无实际处政的完整韬略,所以逐渐式微。

  从正统朝开始,朱瞻基在应天府就建设了超过五十所大学。

  这些大学有专门教财会,有专门教思想教育,有专门教格物等等。而招收人员也分了不同的种类,军人的子弟自然是上军校的多,还有专门为勋贵,为宗室兴建的学校。

  朱瞻基的孩子们接受教育,自小都是在专门的学校里,他们虽然也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但是这只是一门学科,相当于后世的思想品德。

  而真正占据了考核成绩大半的,是数学,是格物,是自然常事。

  儒家想要影响皇子皇孙,可以,你去学校授课,三日只有一堂课。

  但是像数学,格物,一天都有一堂课,那个更重要,不用比较都出来了。

  当然,朱瞻基并不是不重视儒学,实际上,朱瞻基对儒学的人伦,阶层这些方面都还是比较重视的。

  在那些勋贵学校,平民学校,这些课并不少。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