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朝廷的统治基本上只能到县一级,再往下面去,就只能依靠乡老和宗族了。

  每一个读书人在这个时代都是这一区域的喉舌,所以,儒家掌握了舆论权。

  当然,不是每个读书人都是儒家,特别是在明初这个时代,乱世刚过,读书人还处理朦胧的理想主义时代。

  如今朝中的大部分文臣,其实都是实用主义者。

  这似乎自相矛盾,却又一点也不矛盾。

  因为理想主义说的是读书人为国为民的情怀是真,实用主义是说读书人不管任何方法,都会不断尝试。

  宋代开始兴起的理学,不谈义理,只谈形式的话,就是将整个社会划分成为了不同的组成部分,要求每个部分各司其职。

  这种划分是非常适合帝王的统治的,所以理学兴起。

  而且,朱元璋的八股文原本是因为元末明初的读书人太少,所以制定了严格的形式主义,其实这也是受到了理学的影响。

  但是他不知道,当整个社会开始用条条框框限制住了以后,就等于开始阉割读书人的思想。

  朱瞻基自己本身不学无术,他对太深奥的道理并不太了解,只是知道一些皮毛。

  但是有历史的经验,他很清楚这种思想的阉割,僵化的社会划分,会逐渐让整个中华民族失去了向上的动力。

  比如士农工商兵的划分,导致了人人都想成为士,没人愿意做工,没人愿意种地,没人愿意从商。

  当然,整个社会不会缺少其他阶级,但是这些阶级是在如今就已经划分好的。

  不管是种地的,还是做工的,还是经商的,你不努力变成士,就永远只能被剥削。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