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当然不用了!

  (明朝的十万太监可不是皇宫里的太监,加上各地藩王府,镇守太监府,明朝五个海关也是太监把控,还有兵仗、银作、浣衣、巾帽、针工、内织染、酒醋面,司苑八个局,这些可都是用人大部。

  还有人不懂装懂说十万太监皇宫装不下,交通阻塞,一个人只有七平方米平均面积。且不说这些太监不是集中在皇宫,就是集中在皇宫,南京皇宫面积是一百万平米,北方的皇宫才是七十二万平米的仿造品好不好。何况皇宫分宫城,皇城,太监们大部分住皇城而不是宫城。)

  第六十五章 文臣

  八月十六,朱棣在北平行在所举行了大半年以来的第一次大朝会。

  因为大半年的时间耽搁,许多大事虽然通过快报得到了朱棣的处理,但积压下来需要处理的事务还有不少。

  大朝会连续举行了两天,都是在处理这些事务。

  朱瞻基得到了朱棣的允许,也旁观了这次的大朝会,越发觉得当皇帝在这个时代真是苦差。

  东南沿海台风需要救助,山西民妇击登闻鼓伸冤要还以公道,纨绔二代又仗势欺人,一些在朱瞻基看来根本不该由皇帝来解决的案情,都因为各种原因被送到朱棣的面前。

  朝廷养了这么多的大臣,却不能做到责任到位,各司其职,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所以许多事情都被推到了皇帝面前。

  这还是惯例,而不是一次两次。

  这也意味着,虽然你的一个皇帝,但是你不仅要管理国家大事,外交政策,军事战争,还要操心人们的吃喝拉撒睡,还要操心审案断案。

  看到许多递交上来的破事,人们理所当然的样子,就连朱瞻基,也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才能纠正过来所有人的观念。

  而且,即使他想要改革,遭遇的阻力也会大的惊人。他的权力再大,也是通过文武大臣来发挥他的权力,当文武大臣们都没有意识到这样是错误的时候,你想变,那是不可能的。

  朱瞻基相信,如果现在是自己坐在皇位上,如果说要改革,恐怕政令都出不了这个大堂。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