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4章(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刺史府虽然乏于修饰,但这厅堂规模倒是不小,数十人鱼贯而入,再加上几十名精悍魁梧的胜武将士环立此中,仍然不显局促。

  “入境以来,一直困于军务,不曾雅宴乡贤,今日也是适逢顾君履新,与我并宴乡贤,小作聚乐,集问乡声。如今境中,旧恶并除,焕然新貌,乡情若仍有困顿疑难,不妨于此浅言小论。行台诛恶之余,更重播善,若仍有饥馑困厄流散乡土,则不敢夸称竟功……”

  待到入席之后,沈哲子便开口侃侃而谈,神态轻松和缓,倒让席中众人不再如此前那样紧张,谈笑声便也渐渐响起。

  刺史府设宴,虽然乏于珍馐美味,但餐食种种堪称丰盛。饮食之间不乏交流,乡士们或仍慑于大将军威仪,不敢谈论什么过于尖锐的话题,但也不乏独属于乡人的狡黠,通过一个个旁敲侧击的问题,力求了解更多行台关于魏州施政的思路。

  当然,这也正是沈哲子召集乡流赴宴的原因之一,通过谈话了解这些邺地乡户的种种诉求,并让顾昌得此机会了解更多乡情,同时向乡人们提前透露一部分之后施政复治的举措。

  魏州可以说是河北首屈一指的精华之地,未来也是行台重点经营的地域之一。农工等各种基础都非常优厚。

  此前通过乡产之类的调配,单单在邺地周边,刺史府目下便直接掌握了万数顷的耕地。这些耕地并不同于因战乱而撂荒的原野,早前俱都分散在乡境各乡户人家中,一直都有耕垦。

  当然眼下这些耕地跟乡户们并没有了直接的关系,将作为刺史府直接控制的资本用以在开春后进行耕作。有了这些基础,之后的垦荒便也可以从容展开。

  目下的魏州,初步整理入籍的乡民有五万余户。这个数量实在不多,要知道早年中原大战时,羯国魏王石堪控制此境时,民众都多达三十余万户。当然石堪覆亡之后,行台将大批河北民众遣往河南,总量达于百数万之多,也成为行台日后真正崛起的重要基础。

  不过邺地的优势摆在这里,尽管早年被南国招抚迁走了一大批的生民,但之后又有各方流离失所的难民们向此汇集。毕竟哪怕是从头开始的垦荒谋生,邺地求活也要好于别处。

  前年麻秋的羯军迫于大势而撤离此境,在枋头并冀南王师的合力逼迫之下,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征敛掳掠此境生民,也让邺地民生元气不至于亏损太多。

  去年王师如此,虽然进行了一些梳理归治,但毕竟主要的职责还是北伐作战。所以乡野之间还有大量的潜力可挖,若能将此境乡民尽数规整入籍,籍民有望达到七八万户之间。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