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8章(2 / 2)
比如这一次新收复的上洛、弘农,以及稍后的关中,想要快速恢复秩序的建设,沈哲子就打算采用均田令,直接按籍授田。
这也是他一开始就不打算与那些关中豪强谈和苟且的原因之一,只有将他们彻底打残打服,之后政令的推行才能少于掣肘。否则就算是大军贸然攻入三辅、占据了关中,一旦如此推行起来,各方也肯定是动乱不断,那些豪强不可能容忍这种人地两失的政令实施。
之所以要在关中推行这种此前没有实施过的政令,就是因为关中形势太复杂,杂胡太多,强求赶尽杀绝是下下之策,没有那个时间,代价也太大。
毕竟关中汉胡杂居日久,就算是一味强杀,都缺少一个有效的甄别手段。胡人杀得太狠,汉人也会因此元气大伤。
而且很有可能,关中的汉人可信程度未必就比胡人高多少。毕竟他们长期生长于这样的环境中,面对各种实际问题困境需要解决,那种血脉和法统的号召力与认同感已经变得极为脆弱。
只有强迫从最根本的生产方式上改变他们,通过土地刺激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而土地反过来又会对他们施以捆绑与制约。
关中本身地势便就相对闭塞,立足于此整合当地力量,才能有条不紊的一一拔除掉那些刺头,而不需要重兵长期驻守关中,严重拖慢整个北伐步调。
当然,这些考虑是建立在目下的关中战事上王师在战斗力方面占据着绝对的优势。通过这种摧枯拉朽的威压,才能最大程度缩短一项政令的实施并成熟周期,同时快速有效扑灭境中各种反对势头。
第1184章 助胡治史
均田令从很早开始便是淮南都督府一项土地政令的备案,此前之所以不颁行,也不是怯于乡宗势力的反扑,而是因为没有必要。
因为此前的淮南都督府,本身便控制着大量的土地和人丁,而且拥有着极为发达的商贸系统,屯田这种高度集中的生产方式对于资源的调动和控制要更加有效率,立足于此供养多达十数万的军队。
至于在关中问题上旧事重提,就在于关中形势本就纷杂混乱,无论胡汉生民能够安于生产者不过十之一二,生产秩序几近无存。未来就算王师入主关中,如果不能将那些强梁武装拆分瓦解,即便一时臣服,也只是一个随时又会复发作乱的毒瘤。 ↑返回顶部↑
这也是他一开始就不打算与那些关中豪强谈和苟且的原因之一,只有将他们彻底打残打服,之后政令的推行才能少于掣肘。否则就算是大军贸然攻入三辅、占据了关中,一旦如此推行起来,各方也肯定是动乱不断,那些豪强不可能容忍这种人地两失的政令实施。
之所以要在关中推行这种此前没有实施过的政令,就是因为关中形势太复杂,杂胡太多,强求赶尽杀绝是下下之策,没有那个时间,代价也太大。
毕竟关中汉胡杂居日久,就算是一味强杀,都缺少一个有效的甄别手段。胡人杀得太狠,汉人也会因此元气大伤。
而且很有可能,关中的汉人可信程度未必就比胡人高多少。毕竟他们长期生长于这样的环境中,面对各种实际问题困境需要解决,那种血脉和法统的号召力与认同感已经变得极为脆弱。
只有强迫从最根本的生产方式上改变他们,通过土地刺激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而土地反过来又会对他们施以捆绑与制约。
关中本身地势便就相对闭塞,立足于此整合当地力量,才能有条不紊的一一拔除掉那些刺头,而不需要重兵长期驻守关中,严重拖慢整个北伐步调。
当然,这些考虑是建立在目下的关中战事上王师在战斗力方面占据着绝对的优势。通过这种摧枯拉朽的威压,才能最大程度缩短一项政令的实施并成熟周期,同时快速有效扑灭境中各种反对势头。
第1184章 助胡治史
均田令从很早开始便是淮南都督府一项土地政令的备案,此前之所以不颁行,也不是怯于乡宗势力的反扑,而是因为没有必要。
因为此前的淮南都督府,本身便控制着大量的土地和人丁,而且拥有着极为发达的商贸系统,屯田这种高度集中的生产方式对于资源的调动和控制要更加有效率,立足于此供养多达十数万的军队。
至于在关中问题上旧事重提,就在于关中形势本就纷杂混乱,无论胡汉生民能够安于生产者不过十之一二,生产秩序几近无存。未来就算王师入主关中,如果不能将那些强梁武装拆分瓦解,即便一时臣服,也只是一个随时又会复发作乱的毒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