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9章(1 / 2)
兵法自有张弛之道,眼下魏地新进收复,也远称不上是淮南军的稳定前进基地。与其逼迫群胡同仇敌忾,沈哲子更乐于看到他们狗咬狗,彼此折腾消磨实力。
即便是不算眼下还是小字辈的拓跋氏,慕容氏已经渐成气候,未必乐于仍然困顿于辽地。尤其沈哲子对慕容氏实在算不上态度友好,近乎明目张胆支持他们兄弟分裂内讧。
而石虎也是一个不容他人卧榻鼾睡的性格,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沈哲子倒是想看一看,如果没有了淮南军在南面的强势威胁,他们二者究竟谁会将谁按在地上强势摩擦。
当然,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淮南军眼下已经达到一个极限,虽然黎阳一战看似胜的轻松,但也已经达到淮南军目下一个极限。要消化战果,要准备接收徐州,沈哲子向来信奉不为自己掌握的力量,从来都算不上真正的强大。
尤其眼下的江东,沈氏还远远算不上一言堂,仍有诸多掣肘之力,在河北战事进行到这一步的时候,如果还不能够做出反应的话,那也实在太迟钝了。
南北战事进行到这一步,其实跟城地得失相比,人口的获取反而成为胜负关键。尤其是在江东本就基础薄弱、南北俱都积弊重重的情况下,沈哲子真的不必强争一时之勇。
当然,他这一点心机,敌人真的无从猜度。尤其淮南军在北进之后便摆出一副势大难当的锐进姿态,襄国虽然摆出一副厉兵秣马的姿态,但石虎慑于淮南军与徐州军会师的强大兵力,一时间也不敢轻启战端。
沈哲子继续摆出向邺城增兵的姿态,但主要意图却不再是与石虎争胜于河北,而是趁着双方互有忌惮节制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搜罗河北乡众,而后大军便徐徐而退,最终退到了枋头一带。
当襄国还在狐疑猜度淮南军意图的时候,已经有超过百万河北民众从邺地撤出,向西向南转移,被安置在了枋头以西的汲郡、河内包括河南等地。而当淮南军退出的时候,整个邺地无论新城、旧城,甚至包括三台,都被拆除焚烧一空。
至于淮南军与徐州军主力,则继续沿黄河西进,目标指向河洛。
第0937章 都下民潮
咸和十一年的建康,较之往年并无太大不同。新年皇帝大婚一场庆典之后,生活复又恢复平淡,生民各有所劳,按部就班经营着家业生计。
街巷越来越繁华,新建的坊市也逐渐完工,城池内外已经少见衣衫褴褛的游食流民。
以往建康城里出现这样衣食不继的难民,或还可能引起一些同情,但如今再有这样的人出现,只会让人厌恶反感。
因为江东已经许久没有战事,尤其在建康城池内外,大大小小工坊田庄错落有致的分布着,任何人只要在县乡之内入籍,便能有被雇佣机会,只要肯辛勤劳作,纵然谈不上大富大贵,保暖自足还是有所保障。
↑返回顶部↑
即便是不算眼下还是小字辈的拓跋氏,慕容氏已经渐成气候,未必乐于仍然困顿于辽地。尤其沈哲子对慕容氏实在算不上态度友好,近乎明目张胆支持他们兄弟分裂内讧。
而石虎也是一个不容他人卧榻鼾睡的性格,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沈哲子倒是想看一看,如果没有了淮南军在南面的强势威胁,他们二者究竟谁会将谁按在地上强势摩擦。
当然,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淮南军眼下已经达到一个极限,虽然黎阳一战看似胜的轻松,但也已经达到淮南军目下一个极限。要消化战果,要准备接收徐州,沈哲子向来信奉不为自己掌握的力量,从来都算不上真正的强大。
尤其眼下的江东,沈氏还远远算不上一言堂,仍有诸多掣肘之力,在河北战事进行到这一步的时候,如果还不能够做出反应的话,那也实在太迟钝了。
南北战事进行到这一步,其实跟城地得失相比,人口的获取反而成为胜负关键。尤其是在江东本就基础薄弱、南北俱都积弊重重的情况下,沈哲子真的不必强争一时之勇。
当然,他这一点心机,敌人真的无从猜度。尤其淮南军在北进之后便摆出一副势大难当的锐进姿态,襄国虽然摆出一副厉兵秣马的姿态,但石虎慑于淮南军与徐州军会师的强大兵力,一时间也不敢轻启战端。
沈哲子继续摆出向邺城增兵的姿态,但主要意图却不再是与石虎争胜于河北,而是趁着双方互有忌惮节制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搜罗河北乡众,而后大军便徐徐而退,最终退到了枋头一带。
当襄国还在狐疑猜度淮南军意图的时候,已经有超过百万河北民众从邺地撤出,向西向南转移,被安置在了枋头以西的汲郡、河内包括河南等地。而当淮南军退出的时候,整个邺地无论新城、旧城,甚至包括三台,都被拆除焚烧一空。
至于淮南军与徐州军主力,则继续沿黄河西进,目标指向河洛。
第0937章 都下民潮
咸和十一年的建康,较之往年并无太大不同。新年皇帝大婚一场庆典之后,生活复又恢复平淡,生民各有所劳,按部就班经营着家业生计。
街巷越来越繁华,新建的坊市也逐渐完工,城池内外已经少见衣衫褴褛的游食流民。
以往建康城里出现这样衣食不继的难民,或还可能引起一些同情,但如今再有这样的人出现,只会让人厌恶反感。
因为江东已经许久没有战事,尤其在建康城池内外,大大小小工坊田庄错落有致的分布着,任何人只要在县乡之内入籍,便能有被雇佣机会,只要肯辛勤劳作,纵然谈不上大富大贵,保暖自足还是有所保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