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8章(1 / 2)
沈哲子在沈园造势那么多年,这些年轻人可以说是经过层层筛选,既能认可、拥戴他的主张,又不乏斗争勇气的人选。至于未来要将这些人引导培养到哪个方向去,沈哲子近来也有了一个明确的想法。
这些年轻人既不乏斗志,也不乏公义之心,又因今次之厄,与沈哲子之间缔结了一个堪称牢固的关系,而且各自都有底蕴家学,虽然尚显青涩,但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下高素质的人才,正可以培养做死忠喉舌。
未来逐渐将自己的理念灌输给他们,培养他们的斗争技巧,在朝内可以作为笔杆斗士,来日北伐,也是不可多得的政宣人才。如果运用得好,未必就逊于雄兵悍将。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参与斗殴的年轻人们陆续被放出。沈哲子也不惧物议缠身,不只替他们交付赎罪金,每一次都亲自相迎,并布置了相同的任务。沈园只是一个聚会场所而已,就算被封了,也不能彻底打断这些人与沈哲子的联系。
沈家别的不多,唯独别业园墅多,封了一个沈园,还有众多可选。只是这些年轻人受了教训,不敢再过分张扬以免再将驸马推到物议浪潮的顶点,即便是聚会,也都不再对外声张。虽然在外界销声匿迹,但是彼此间联系却更紧密起来。
对于这种转变,沈哲子非常满意。以往他在沈园的张扬,近似于平台运作,尽可能扩散影响,招揽更多关注。今次这一次斗殴,则不啻于在庞大基数里挑选出真正志同道合的人选。
虽然相对于整个时局而言,这些人仍然是极少数派。但如果能够磨练成熟,将他们的潜力尽数挖掘出来,所爆发出来的能量绝对不容小觑。
而且这些人不乏知耻后勇,聚在一起除了检讨过失,也在穷思正确的策略。而在这方面,这些人可谓给了沈哲子大量的惊喜,甚至有人注意到了沈家大力发展的印刷术,提出用这种高效率的传播方式,取一个广而告之的效果!
而在这些年轻人们知耻后勇,热火朝天的探索中,丹阳周遭乃至于京府都有大量时贤入都,都内清议也正式展开。而沈哲子也在摩拳擦掌,除了应对将要到来的大量非难之外,也要通过事实案例,给这些年轻人上生动一课,怎样暗伏杀招,怎样一击毙敌。
第0589章 难邀众欢
清议并没有固定的流程,时间上也因规模的大小而长短不一。按照中朝的惯例,短则月余,长则半年之久。而且议题方面也并不只局限于人物的臧否和施政的讨论,有时候朝廷会拟定一些议题拿出来公论,但更多的还是私人拟题。
与会者参与哪一个议题的讨论,也都是自由。所以一般人望高者抛出的议题参与者便多,而没有名望的人,即便是能够参与进来提出议题,往往也都乏人关注。
相对于一般的集会和清谈,清议的政治性要更强烈一些。除了司徒总领大纲以外,皇帝往往也会派侍中、散骑之类的近侍官参与进来,并且总结一些清议所达成的共识,整理备存,用作未来施政的纲领指导。
所以说,清议就是一个大型的功利集会,得势者用来巩固自己的利益所得,同时也有大量后进想要在这过程中发出高论,以期一鸣惊人。譬如中朝时期的乐广,还有原本历史上的谢尚,都是在类似的场合有所高见,才能将原本的玄名转化为政治资本和才能,得到进一步的重用。
大概是因为沉寂良久不得发声,这一次清议开始未久,很快便爆出了一个震惊朝野的大议题。那就是关于尚书令温峤,究竟够不够资格担任台阁长官。
↑返回顶部↑
这些年轻人既不乏斗志,也不乏公义之心,又因今次之厄,与沈哲子之间缔结了一个堪称牢固的关系,而且各自都有底蕴家学,虽然尚显青涩,但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下高素质的人才,正可以培养做死忠喉舌。
未来逐渐将自己的理念灌输给他们,培养他们的斗争技巧,在朝内可以作为笔杆斗士,来日北伐,也是不可多得的政宣人才。如果运用得好,未必就逊于雄兵悍将。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参与斗殴的年轻人们陆续被放出。沈哲子也不惧物议缠身,不只替他们交付赎罪金,每一次都亲自相迎,并布置了相同的任务。沈园只是一个聚会场所而已,就算被封了,也不能彻底打断这些人与沈哲子的联系。
沈家别的不多,唯独别业园墅多,封了一个沈园,还有众多可选。只是这些年轻人受了教训,不敢再过分张扬以免再将驸马推到物议浪潮的顶点,即便是聚会,也都不再对外声张。虽然在外界销声匿迹,但是彼此间联系却更紧密起来。
对于这种转变,沈哲子非常满意。以往他在沈园的张扬,近似于平台运作,尽可能扩散影响,招揽更多关注。今次这一次斗殴,则不啻于在庞大基数里挑选出真正志同道合的人选。
虽然相对于整个时局而言,这些人仍然是极少数派。但如果能够磨练成熟,将他们的潜力尽数挖掘出来,所爆发出来的能量绝对不容小觑。
而且这些人不乏知耻后勇,聚在一起除了检讨过失,也在穷思正确的策略。而在这方面,这些人可谓给了沈哲子大量的惊喜,甚至有人注意到了沈家大力发展的印刷术,提出用这种高效率的传播方式,取一个广而告之的效果!
而在这些年轻人们知耻后勇,热火朝天的探索中,丹阳周遭乃至于京府都有大量时贤入都,都内清议也正式展开。而沈哲子也在摩拳擦掌,除了应对将要到来的大量非难之外,也要通过事实案例,给这些年轻人上生动一课,怎样暗伏杀招,怎样一击毙敌。
第0589章 难邀众欢
清议并没有固定的流程,时间上也因规模的大小而长短不一。按照中朝的惯例,短则月余,长则半年之久。而且议题方面也并不只局限于人物的臧否和施政的讨论,有时候朝廷会拟定一些议题拿出来公论,但更多的还是私人拟题。
与会者参与哪一个议题的讨论,也都是自由。所以一般人望高者抛出的议题参与者便多,而没有名望的人,即便是能够参与进来提出议题,往往也都乏人关注。
相对于一般的集会和清谈,清议的政治性要更强烈一些。除了司徒总领大纲以外,皇帝往往也会派侍中、散骑之类的近侍官参与进来,并且总结一些清议所达成的共识,整理备存,用作未来施政的纲领指导。
所以说,清议就是一个大型的功利集会,得势者用来巩固自己的利益所得,同时也有大量后进想要在这过程中发出高论,以期一鸣惊人。譬如中朝时期的乐广,还有原本历史上的谢尚,都是在类似的场合有所高见,才能将原本的玄名转化为政治资本和才能,得到进一步的重用。
大概是因为沉寂良久不得发声,这一次清议开始未久,很快便爆出了一个震惊朝野的大议题。那就是关于尚书令温峤,究竟够不够资格担任台阁长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