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具体到工艺上,拼的就是谁能造出更省电、并且能把温度降得更低的“冰箱”、以及更耐压的超低温容器。

  谁都知道制造高压容器需要极高的工业资质,因为万一质量不过关发生爆炸,灾难绝对是毁灭性的。

  而制造“超低温高压容器”,更是工业禁区中的禁区。

  因为一般的金属材料,哪怕常温下物理性能完全符合要求。可一旦降低到零下200多度的工作环境,很多曾经牛逼的合金,都会变得非常脆弱,甚至跟冰块一样易碎。(想象一下红警3盟军的冷冻直升机)

  而制造氦气之所以最难,就因为氦气的熔点和沸点,是所有已知物质中最低的。

  在常压下,要降温到零下269度,氦气才会液化。

  至于“结冰”,在常压下更是连理论可能性都没有的——氦气的熔点正是零下273点15度,也就是绝对零度。

  而绝对零度是不可能达到的。

  如今钱塘制氧机厂的技术水平,基本上也就停滞在60年代中期的样子。最近十年因为不可描述的原因了,技术上毫无进步,甚至还略有退步。

  甚至老爹顾镛之所以能当“代技术科长”,都是因为前两年,技术科正牌的邵科长被人说是“白专道路”,斗倒了。(原来的科长是交大的高材生)

  而老爹只有初中学历,有手艺,没文化,是个八级钳工,一直就觉得力不从心。如今拨云见日已经半年,各项工作渐渐回到正轨,他本来就想请辞回去当工段长。

  结果偏偏这个节骨眼上,中央的特派员来了,非要厂子里立刻讨论制氦机的技术路线方案,然后报到部里去。

  秦辉手下没能人,也就吃定了老爹,让他先拿主意。

  可老爹估计,厂里现在最多也就造出能降温到零下230度、并且保持20个大气压的机器,还不敢保证质量。

  就凭这种技术,怎么可能造出制氦机呢?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