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3 / 3)
可是到了收获季节,一个问题出现了,太平洋的象拔蚌可以生活在浅滩,比如华盛顿州普捷湾内海水域、不列颠哥伦比亚捕捞区。
可是到了大西洋,它们改变了习性,跑去了深海,还生活于沙底。这样捕捞代价就大了,捕捉时得用压缩机将海底沙粒吹开,再派潜水员拾取,人工费非常高。
人工费高其实纽芬兰政府也不怕,只要在远东地区能卖出高价格,不就行了?有得赚嘛。
坑爹的事情发生了,1996年,中国渔业局从北美引进了这种海蚌,开始人工养殖。
而且,中国北方有很多海区适合其生长,这样只要引进种蚌,进行人工育苗生产,再采用升温刺激法,蚌苗的孵化率可达80%—90%,然后种入渔场,等着收获就行了。
至于收获时候的高人工费?哈,不好意思啊老加兄弟,俺们中国别的都贵就人工费便宜。再者,象拔蚌好像还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兄弟,到了中国沿海地区,它们也不去深海生存了……
纽芬兰政府当时就瞪眼了,还种不种象拔蚌?不种,事实证明这玩意儿在纽芬兰渔场长势喜人。种,拿什么和中国货去争?人家人工费便宜还不要运费,价格战能打的纽芬兰吐血。
后来象拔蚌在纽芬兰渔场就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政府索性不管了,如果有渔场捕捞上来,那就包装一下当做高档食材运到远东,没有捕捞那就算了。 ↑返回顶部↑
可是到了大西洋,它们改变了习性,跑去了深海,还生活于沙底。这样捕捞代价就大了,捕捉时得用压缩机将海底沙粒吹开,再派潜水员拾取,人工费非常高。
人工费高其实纽芬兰政府也不怕,只要在远东地区能卖出高价格,不就行了?有得赚嘛。
坑爹的事情发生了,1996年,中国渔业局从北美引进了这种海蚌,开始人工养殖。
而且,中国北方有很多海区适合其生长,这样只要引进种蚌,进行人工育苗生产,再采用升温刺激法,蚌苗的孵化率可达80%—90%,然后种入渔场,等着收获就行了。
至于收获时候的高人工费?哈,不好意思啊老加兄弟,俺们中国别的都贵就人工费便宜。再者,象拔蚌好像还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兄弟,到了中国沿海地区,它们也不去深海生存了……
纽芬兰政府当时就瞪眼了,还种不种象拔蚌?不种,事实证明这玩意儿在纽芬兰渔场长势喜人。种,拿什么和中国货去争?人家人工费便宜还不要运费,价格战能打的纽芬兰吐血。
后来象拔蚌在纽芬兰渔场就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政府索性不管了,如果有渔场捕捞上来,那就包装一下当做高档食材运到远东,没有捕捞那就算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