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肖老吟诵完后解释道:“杜甫在南方游历了几年,他可能已经学会了足够多的吴方言,能够理解吴咏,我倾向于认为,如果将此诗系年于南方游历结束的735年暮春,它将变得极富意味。如果按你的分析,这两首诗可能谁早就未必了。”

  李凡直言道:“肖老,我觉得您说得有道理。但也不能肯定,在别的地方,也未尝不能‘闻吴咏’。临近考试才来‘检书’,像当下某些临时抱佛脚的考生似的,似乎不大像杜甫的做派。在外地旅游,带许多卷轴书籍,很是累赘。这样看来,《夜宴左氏庄》恐怕并非作于南方游历结束的735年暮春,而更可能在稍晚些的时候。”

  肖老一时之间不说话了,陷入思考之中。

  而李凡,依旧滔滔不绝:“诗圣杜甫的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绝大部分是他四十岁以后的作品;而事实上杜甫从事诗歌创作甚早,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到十四五岁,已经出游翰墨场了,在当地诗坛上崭露头角。稍后更有了‘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这样这样的盛名……”

  几位嘉宾老师都不说话,也不打断,就那么静静地听着,然后偶尔皱眉,偶尔目露惊喜,偶尔摇头并不赞同。

  观众们都傻了,根本不知道谁对谁错。

  “到底哪首诗是杜甫最早的作品啊?”

  “你问我我问谁?我就一文盲!”

  ……

  “你说谁说的有道理?”

  “李凡!”

  “为什么?”

  “你记住了,谁话痨谁有理!”

  ……

  “听懂了么?”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