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但是对民众来说,自己的命是最重要的。国家没了又如何?换个人来统治,只要自己听话,对方也不可能斩尽杀绝。毕竟没有人的国土,毫无价值与意义。因此,当国家决定牺牲民众以换取国家存亡的时候,百姓们更多的选择是先保存自己。必要时,他们会投降,会反叛,甚至会主动带着敌人进攻自己的国家。

  因此,当一个敌对国入侵某个国家时,最多遭遇的情况就是——被入侵的一方,拼尽一切手段,通过搜刮粮食,爱国宣传,藏兵于民等种种方式,发动民众反抗。而入侵方在最初,则会尽可能的表现出爱民如子的态度。而当他们发现自己粮食不济,被迫需要与民争粮,又有少量民众开始攻击自己,导致一定程度伤亡时,愤怒就会让他们失去理智,从而采取大屠杀的手段。

  当民众发现,一昧软弱并不能换取自己所渴望的安全时,心中那份爱国的热情就会被立刻点燃。

  这个时候,一样是死,他们会选择死得象一个烈士了。

  因此,民心在卫国大战里,从来都是重中之重,双方都渴望利用,又渴望不被对方利用。而在这里,被攻击的一方在争取民心方面,总是有着天然优势的。

  历史学家们评价,屠城令是建立在一个将军们臆想的基础上的,他们自以为是的认为屠杀可以让对手胆寒,而实际效果却是反而进一步激怒对手。

  因此,屠城令除了对鼓舞己方士气有好处外,对灭敌士气是起着截然相反的作用的。

  因此,屠城令的弊远大于利,这也正是为什么后来敢于搞屠城的将军越来越少的原因。

  但是浅水清不这么看。

  回顾中国历史,几乎每一次面对外敌入侵的亡国之战,几乎都有屠城现象的出现,甚至少数内部王朝争夺的现象,都有屠城的事迹存在。包括最后的封建王朝,清朝,也有过大规模屠城的历史,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皆在此例。

  为什么从古到今,战必屠城的事件屡见不鲜,难道那些将军们真是白痴吗?

  不,那是因为它的确对攻城下国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

  它在战术上完全可以压制住对手,令民众害怕,并产生大量的投降行为。

  历史上的灭国之战数不胜数,之所以很多时候屠城令起不到足够的效果,甚至使大量地区产生同仇敌忾的心理,奋起反抗,这完全是因为在历史上的每一次屠城中,稍微有点头脑的守城方,都会在宣传上对己方民众起着极大的误导作用。

  简单的说法就是:他们会告诉每一个人,屠城仅仅是因为对手的残暴。凡被敌人占领的地方,必定血流成河。守方永远不会告诉民众,攻方屠城的前提是守城方拼死反抗。他们会告诉自己的士兵与百姓,无论什么情况下,只要敌人占领了我们的城市,就会大肆屠杀我们的子民,从而大大激起己国兵民的反抗心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