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臣(科举) 第84节(1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因为针对性强,而且受众也明确,因此《育民报》很快也打出了名声,影响力从京城扩展到全国。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后面的从众就多了。

  在后头近一年的时间里,除了另有几家教育类的报刊相继推出后,其他领域也推出了相关期刊,如《农学》、《工报》等等。

  而后随着民间这类小报越来越多,最后终于衍生出了类似旅游杂志的期刊,另还有专讲一些八卦狗血以及小道消息的娱乐报。

  各种各样报刊的兴起,极大的丰富了京城百姓们的生活,同时大家看的报纸还互有鄙视链。

  比如文人学者们一般看国子监报和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教育学术类报纸,而工匠以及商人则看农报和工报,而更底层的如大户人家的书童小厮,亦或者识字的妇女,一般就偏好看八卦类报刊,三者之间就是逐层不屑的关系。

  不过即便如此,后两种报刊的销量却没变,因为各家报纸都根据各自用户群体的不同,进行了相应的改进,用户粘性强得很。

  比如学术类的报刊,他们就会想方设法找一些名人或者大儒或者该领域的专业人士来撰文,而工学或者农报,他们一则在语言上尽量白话,二则突出接地气,该直白叙述的地方绝不咬文嚼字。

  至于八卦文娱类,则力求狗血以及勾人,内容大多类似某位大人新娶了小妾回家,结果被家中的正室夫人挠花了脸,好几天没去上朝;又比如哪家小姐喜欢上了穷书生,最后被棒打鸳鸯等等。

  大融对于民间言论管得一直不算严,毕竟古语说得好“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不如疏。

  便是朝廷再下严令,只要出事,照样小道消息满天飞,所以还不如直接规范化处理,一切都摆到明面上来。

  不过即便京中小报再多,也没人敢论政事,一般敢论政事的,都是在离京城极偏远的地区,而且也只停留在口头上,白纸黑字写出来,那是万万不敢的。

  谢良臣并不着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他等得起。

  而且现在他还有另一件大事要办,那就是成亲。

  说来坑爹,古代官员们虽有婚假却比不得前世,只有九天时间,所以谢良臣并未回平顶村,而是盛瑗跟盛平顾到京城来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