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章(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冯啸辰愕了一下,心道我这还没有抒情完呢,你怎么就上前来抢戏了。不过,他对于米内隆吉抢戏的事情还是挺欢迎的,对方能够想到这一节,就省得他去解释了。

  “米内副总裁,我要说的正是这个。”冯啸辰道,“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只相当于日本的20分之1,甚至更少。如果把一部分费工时较多,而技术要求并不高的设备交给中国企业去做,能够有效地降低你们的设备造价,进而降低你们的报价,帮助你们获得这些国家的订单。”

  “可是……”米内隆吉下意识地说了一句,却又不知道如何说下去才好了。他本能地觉得这件事不妥,可是具体到哪个地方不妥,他又说不出来,也许只是一种习惯吧。

  其实,秋间会社承接的海外项目,设备也并非完全都是秋间会社自己制造的,其中来自于协作企业的比例非常高,有时甚至高到七成以上。这种做法并不奇怪,因为工业体系越来越复杂,分工越来越细,一家企业不可能掌握所有的设备制造技术,而是由不同企业生产不同的设备,再由一家企业进行集成,秋间会社就是这样的集成商。

  在以往,秋间会社采购外协设备的范围仅限于日本国内,而冯啸辰却给米内隆吉带来了一个新的选择,那就是从中国寻求代工。

  第四百六十章 我们是带着友谊前来的

  让中国企业去给外国企业代工,这是冯啸辰从韩江月那里得到的启示。从明州回到京城后,冯啸辰把这个想法向回国来过年的奶奶晏乐琴、叔叔冯华谈了一下,得到了他们的认同。晏乐琴以她在德国的经验表示,把一些技术含量较低、利润率较薄的配件和辅机交给其他企业去做,是许多装备巨头的惯常做法。这种方法能够让这些装备巨头把自己的精力集中于开发先进技术,避免那些低端工作牵扯自己的精力。

  早些年,这种产品分包往往局限于欧洲范围内,甚至就在各国的本国范围内,许多小企业就是通过从大企业分包业务来生存的。随着欧洲的人力资源成本不断提高,产品分包开始转向日本、东南亚、南美等地区。有些公司是通过在这些地区建立合资企业来承接分包任务的,有些公司则索性直接把任务分包给当地有一些实力的企业。

  中国企业在过去几乎没有参与过这样的国际协作,一方面的原因是前些年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往来太少,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达不到承接分包业务的要求,尤其是中国企业的许多技术规范都是沿用苏联的,与西方的工业标准不匹配,因此也难以有效衔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