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王学神真千金 第62节(2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旦有人用,并且成功发表,无论是审稿人还是在期刊上读到这些文章的读者,都会忍不住从参考文献中把这几篇找出来,仔细读一下。

  这一读就开始感兴趣了,又有越来越多的人引用。

  于是这三篇文章越来越出名,并且在业内引起了新的反响。

  过去大家在这几个技术上都没考虑过这个方向,现在一看,竟然还能这样?

  作者是怎么想到这种思路、这个方向的?

  她怎么忽然就想到可以用这个理论框架?

  我正在研究的是不是也可以考虑一下?

  阅读那几篇论文后就会有无数灵感碰撞迸发出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这几篇论文,寻找作者有没有更多文章,并且非常想面对面探讨一下!

  可惜除了邮箱地址,他们暂时没有找到其他联系方式,只能最近召开学术会议时尝试着邀请一下,看看对方愿不愿意来。

  没有人猜到发表这几篇论文的zheng juan 会和z实验室的郑隽是一个人。

  c国人太多,同名的也太多。正常来说,发表论文时是需要带一个单位的,xx实验室,或者是xx学校。这几篇论文根本没有带z实验室,于是也没有人往这个方向想。

  更何况,前沿理论到落地技术,往往中间可能还隔着十年甚至更久。

  也许十年前就有人发现xx因素很重要,有影响。可是十年后才有人知道怎么利用好这个影响,形成一个落地的技术。虽然是相同的领域,但是走理论道路和还是搞技术可能已经是两个不同方向了。

  因此,z实验室搞研究具体技术的郑隽,怎么可能是没有单位却发表了三篇重量前沿理论性论文的郑隽?

  大概率还是一不小心重名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