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代文后妈我不当了[六零] 第172节(2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外交部就位于外交部街30号, 这个称呼不是来源于现今的外交部,而是因为这里曾经是北洋政府的外交部所在地。

  外交部其实离苏葵家并不远,往南走穿过几条胡同, 一条大街就到了, 这就是她当初选址的考虑。

  为着锻炼身体, 早上她就小跑过去,快一点十分钟就能到。

  “小苏来了?今天又是这么早。”大门口传达室的吴大爷笑眯眯跟苏葵打招呼。

  外交部的大门是西门, 也是曾经北洋政府的大门, 非常具有古典气息, 有琉璃瓦大屋顶,还有两根大红的柱子,大门还是那种厚重带门栓的。不过这大门挺宽, 小汽车也可以进去。门口有解.放军同志持木仓站岗,显得庄严肃穆。

  吴大爷也是一位革命的老同志了,从外交部成立就在传达室这里工作,进进出出所有人他全部认识。

  苏葵作为不大不小的一个名人, 又是现今部里年纪最小的一个干部,天天从这里过,很快就让人脸熟了。

  “吴大爷, 您也早。”苏葵也笑着跟人打招呼。外来人员到外交部是要登记的,但熟悉的人基本点个头就进去了。

  其实苏葵来得也不算早,一进去就看见工字楼那边好几位同志往办公地点去。

  部门里是可以为干部及家属分配房子的, 就住在工字楼那里, 但工字楼真的不大,现在外交部不算驻外使馆的人也才几百个人, 就这样住房还是紧张。于是一些家里有房子的有地方住的就主动退出, 苏葵当然也没有要这个名额。

  苏葵的上班的地方就东楼这里, 东楼西楼是现在外交部最主要的两栋建筑。

  东楼是一栋西式建筑,是清朝末年为迎接德国皇帝访华时修建的,是现在外交部里最高级的建筑。部长,几位副部长的办公室,还有办公厅的机构都在这里。西楼是刚刚修建不久的,地区司的办公地点就在那里。

  苏葵虽然身兼两职,但好在全在一栋楼里。

  “小苏来了。”苏葵在办公厅门口就碰见了李先河,边走他就边对苏葵说,“你昨天整理的那份文件怎么样了?待会儿拿给我看看。”

  苏葵也立刻进入了工作状态:“已经全部起草好了,就在秘书处那里,我马上拿给您。”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