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怒偏执太子后 第72节(3 / 7)
*
东宫里,陈文茵差人打听李洵最近的行程。说来也是奇怪,自从皇上驾崩之后,李洵就很少回东宫,偶尔回去,恰好她都不在,两人虽为夫妻,却许久也没见过面。
到了今日,她终于按捺不住,唤来了刘瑾,问他李洵最近在何处。
刘瑾冷汗津津,李洵大部分时间都在宣政殿,旧皇驾崩,新帝登基,其中涉及的官员更替,事情冗杂繁沉。虽然他辅政多年,皇帝缠绵病榻的这一年朝中大局皆由他把持,但还是免不了被庶务缠身。
最近朝廷发布了讣告,但在告示中只轻描淡写地说皇帝驾崩,并没有明令禁止民间宴饮婚嫁。但偏偏这篇讣闻是太子亲手所书,朝中官员纷纷上书请表,奏说此文不合规矩。皇帝驾崩,岂有天下人不披麻戴孝之礼。
但李洵坚持己见,一意孤行发了那通讣闻,引得朝中最近舆论声甚嚣尘上。
他不胜其烦,用各种名目查出了一众拥护先帝为典型的官员,革职的革职,查办的查办,闹得人心惶惶。
他因为这事得费不少精力,但他还是这么做了,俱是因为对以仁爱著称的先帝厌恶至极,厌恶到甚至不愿天下臣民为他守孝制。
刘瑾眼瞅着太子殿下玩火,如今越来越出格,每日都提心吊胆。若是殿下和傅家姑娘的事情再暴露,他欺占寡嫂,丧父期间行乱,伦之举,到时候恐怕泰山下来也堵不住悠悠之口。
他作为太子内臣,惶惶不可终日,时常感觉自己仿佛悬崖上的一根枯草,一点风吹草动便能将他吹得折损。
陈文茵唤他去问话,他打起十二分精神应对:“殿下最近都在忙陛下丧仪,昨儿夜里在宣政殿忙到三更才睡下。”
因李洵不让她沾染这些事,陈文茵并不能感同身受他的压力和辛苦,但是听到他每日吃不好睡不香,心里跟针扎似的,她喃喃问:“殿下近日饮食可还好?”
刘瑾摇头说不怎么吃东西:“许是天儿热了的缘故,殿下胃口不大好。”
陈文茵重重叹了口气,没有再问什么,放刘瑾出去了。
刘瑾一走,她就坐不住了,知道李洵受苦受累,她却什么都不能为他分担,既是愧疚,又是心疼,思来想去还是觉得自己该为他做些什么。但她知道自己能力有限,可以为他做的事情很少,思考片刻后,决定给他做点开胃的羹汤。
↑返回顶部↑
东宫里,陈文茵差人打听李洵最近的行程。说来也是奇怪,自从皇上驾崩之后,李洵就很少回东宫,偶尔回去,恰好她都不在,两人虽为夫妻,却许久也没见过面。
到了今日,她终于按捺不住,唤来了刘瑾,问他李洵最近在何处。
刘瑾冷汗津津,李洵大部分时间都在宣政殿,旧皇驾崩,新帝登基,其中涉及的官员更替,事情冗杂繁沉。虽然他辅政多年,皇帝缠绵病榻的这一年朝中大局皆由他把持,但还是免不了被庶务缠身。
最近朝廷发布了讣告,但在告示中只轻描淡写地说皇帝驾崩,并没有明令禁止民间宴饮婚嫁。但偏偏这篇讣闻是太子亲手所书,朝中官员纷纷上书请表,奏说此文不合规矩。皇帝驾崩,岂有天下人不披麻戴孝之礼。
但李洵坚持己见,一意孤行发了那通讣闻,引得朝中最近舆论声甚嚣尘上。
他不胜其烦,用各种名目查出了一众拥护先帝为典型的官员,革职的革职,查办的查办,闹得人心惶惶。
他因为这事得费不少精力,但他还是这么做了,俱是因为对以仁爱著称的先帝厌恶至极,厌恶到甚至不愿天下臣民为他守孝制。
刘瑾眼瞅着太子殿下玩火,如今越来越出格,每日都提心吊胆。若是殿下和傅家姑娘的事情再暴露,他欺占寡嫂,丧父期间行乱,伦之举,到时候恐怕泰山下来也堵不住悠悠之口。
他作为太子内臣,惶惶不可终日,时常感觉自己仿佛悬崖上的一根枯草,一点风吹草动便能将他吹得折损。
陈文茵唤他去问话,他打起十二分精神应对:“殿下最近都在忙陛下丧仪,昨儿夜里在宣政殿忙到三更才睡下。”
因李洵不让她沾染这些事,陈文茵并不能感同身受他的压力和辛苦,但是听到他每日吃不好睡不香,心里跟针扎似的,她喃喃问:“殿下近日饮食可还好?”
刘瑾摇头说不怎么吃东西:“许是天儿热了的缘故,殿下胃口不大好。”
陈文茵重重叹了口气,没有再问什么,放刘瑾出去了。
刘瑾一走,她就坐不住了,知道李洵受苦受累,她却什么都不能为他分担,既是愧疚,又是心疼,思来想去还是觉得自己该为他做些什么。但她知道自己能力有限,可以为他做的事情很少,思考片刻后,决定给他做点开胃的羹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