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咸鱼三阿哥 第81节(3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沈家不能算是平安胡同里的穷人家,只能算是中等,不过平安胡同位于南城最偏僻的角落,住在这里的人家都是穷苦人家,沈家也不例外。

  念书这种事儿,可以说跟住在平安胡同里的人没什么关系,沈家也不例外。

  只是沈兴有一个在客栈跑堂的叔叔,当初报名幼儿园,便是沈兴的叔叔主张报的,全家人拿出小半的积蓄把沈兴送到学堂念了两个月的书,这才让沈兴通过了入读幼儿园的考试。

  读书的那一年,沈兴便将在学堂那两个月的束脩全都挣了回来,幼儿园不收束脩,早晚两顿饭都是在家里吃,也就笔墨纸砚需要花银两,但他都是买最便宜的那一种,花销不大,却还能往回挣,每个月每个班都会有一次总评比,排在前三名的奖励文具。

  他每个月都排在头名,奖励的文具只给自己留下了一支笔,剩下的全都让叔叔卖了补贴家用。

  结业两年,幼儿园学过的东西他从没有忘记,每天他都会用毛笔蘸了清水在青石板上练字,也会给自己出算术题做。

  叔叔说,会认字算数的人,更容易被客栈雇佣做跑堂。

  幼儿园里的先生说,字写得好,算术题做得又快又准,将来是有可能通过衙门的考试做小吏的。

  今年大街上那么多招收小吏的布告,且不限制出身,只看考试成绩,更是让沈兴充满了希望,他甚至都已经在攒钱准备买一本《大清基础律令》了。

  再有四年,他便能去参加小吏考试了。

  可当他听到‘公办小学免费’的消息后,还是诚亲王让朝廷办的,心里边又升起了更大的希望。

  太和殿之变的两个月后,康熙已经有精神批折子了,密折也好,经内阁转过来的明折也罢,一本不少的被送到乾清宫。

  地方上送过来的奏折还和往年差不多,多数是请安的折子,剩下的那些也是老生常谈,要么是当地出现了大案,要么是天公不作美,又出现了旱情或是水灾,诸如此类,和往年区别不大。

  可京官们的折子就和往年大不同了,吏部送上来的折子是有关小吏的,各个衙门公开招收小吏,而且是只看成绩,不论出身,光是这个改动就已经够大的了,吏部还打算为这些小吏组织统一的‘培训’,吏部尚书马武草拟了一份小吏考核标准递上来,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

  户部烧钱烧得厉害,可国库不减反增,因为这两个月老三已经抄了四家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