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章(1 / 3)
“对。”蔡理明点头笑道:“装深奥在老外那是玩不开的,思想必须通过合理的、人能看懂的故事情节来展现,而不是用一大堆莫名其妙漏洞百出的情节,去证明导演的思想深邃,在我看来,如果一部片子,正常的成年人看不懂,只能说导演水平差。”
“我很赞同。那第二个原因呢?”
“消费群体不同嘛,北美进电影院的主要观众,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中产阶级,华夏呢,中产阶级舍不得花钱、没时间休闲,电影院的主力军是年轻人,导致了观影口味上的差异。”
蔡理明不动声色的把话题拉回来,“从这一点来看,也许,我是说也许,恐怖动物城在北美也许有一定的票房。”
“好,蔡先生,我们谈一谈发行的问题。”。
第五百八十一章 分账模式
华师公司规模不大,但多年来专注于华语电影海外发行,果然和北美众多的院线都有业务往来。
最好的情况是这部片在几个城市小规模点映后大获成功,继而一周之内,北美各大城市都会紧跟着上映,然后发行dvd,网络点播;
最坏的情况,也是绝大多数国内大片遇到的情况,则是点映后,没有大规模上映的机会,发行些卖不掉的dvd,靠着海外华人的捧场,收回十几万美金的票房。
“贵公司怎么收费呢?”苏铭笑道:“我记得你刚才说,中介费用可不低。”
绝对不低,但也不高,华师采取的是分账模式,具体多少钱要根据北美的具体票房而定,总票房除掉必须的税费外,院线方面分账48%,剩下的52%中,华师得一半,算下来出品人大约收入总票房的四分之一。
从分账比例上看,华师这个中介的收入,比国内的制作方还要狠。
难怪明明赚钱的总量不多,但华师依旧专注于华语片的海外发行,其中的利润实在太大了,除了人力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实体付出。不过话说回来,资源就是金钱,华师不用负责拍摄,却掌握了海外发行的一系列审批资源和北美院线的商业网络。
由此可见,华师公司的后台远比想象的要大,应该通着国内电影行业的天。
苏铭比较倾向于分账模式,就像交税一样,被对方分走的越多,就意味着自己得到的越多,苏铭巴不得华师和北美的院线能分走好几十亿美金呢……当然按照目前华语片在北美的地位,显然不可能。
↑返回顶部↑
“我很赞同。那第二个原因呢?”
“消费群体不同嘛,北美进电影院的主要观众,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中产阶级,华夏呢,中产阶级舍不得花钱、没时间休闲,电影院的主力军是年轻人,导致了观影口味上的差异。”
蔡理明不动声色的把话题拉回来,“从这一点来看,也许,我是说也许,恐怖动物城在北美也许有一定的票房。”
“好,蔡先生,我们谈一谈发行的问题。”。
第五百八十一章 分账模式
华师公司规模不大,但多年来专注于华语电影海外发行,果然和北美众多的院线都有业务往来。
最好的情况是这部片在几个城市小规模点映后大获成功,继而一周之内,北美各大城市都会紧跟着上映,然后发行dvd,网络点播;
最坏的情况,也是绝大多数国内大片遇到的情况,则是点映后,没有大规模上映的机会,发行些卖不掉的dvd,靠着海外华人的捧场,收回十几万美金的票房。
“贵公司怎么收费呢?”苏铭笑道:“我记得你刚才说,中介费用可不低。”
绝对不低,但也不高,华师采取的是分账模式,具体多少钱要根据北美的具体票房而定,总票房除掉必须的税费外,院线方面分账48%,剩下的52%中,华师得一半,算下来出品人大约收入总票房的四分之一。
从分账比例上看,华师这个中介的收入,比国内的制作方还要狠。
难怪明明赚钱的总量不多,但华师依旧专注于华语片的海外发行,其中的利润实在太大了,除了人力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实体付出。不过话说回来,资源就是金钱,华师不用负责拍摄,却掌握了海外发行的一系列审批资源和北美院线的商业网络。
由此可见,华师公司的后台远比想象的要大,应该通着国内电影行业的天。
苏铭比较倾向于分账模式,就像交税一样,被对方分走的越多,就意味着自己得到的越多,苏铭巴不得华师和北美的院线能分走好几十亿美金呢……当然按照目前华语片在北美的地位,显然不可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