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子功名路(科举) 第143节(5 / 7)
叶寻芳跟叶寻芝既然两人都是同族, 并且都是住在中部地区的人,那么前面的名词就只能给一个人。
皇帝并没有见过寻芳跟寻芝二人,寻芳他们在殿内考试的时候, 皇上还是跟他们隔着帘子的,自然看不清两人谁是谁。
所以只能从文章来看人,两位少年,皇帝觉得谁好, 那便把高些的名次给谁。
这时候也是分地域来划分进士的, 一般南北进士的名额不会相差太多。
一个家族, 两个人都位列鼎甲这样的事情是不太可能会发生的。
这其实也有历史原因, 在寻芳所在的朝代, 明朝的时候因为北方战争比南方跟频繁,所以北方学习的风气就不如南方的多。
曾经有一次上榜之人全都是南方人, 只有少数是北方人, 于是学子闹过。最后皇帝派人彻查, 结果出乎意料,是南方的成绩确实比北方的好。
但是后来皇帝还是怪罪下来, 将那监考的人处理了。这不是牵扯公平,而牵扯了政治。
直到寻芳所在的现代,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 江苏跟浙江的卷子格外的难,这难度全国闻名,有人猜测这跟历史原因是有一定关系的。
晋国并没有这样的历史,但是在这之前就有过别的朝代, 出现过跟明朝相似的情况,所以自那之后,朝廷科举最后录取的官员就有了南北的划分。
南北地域南方录取的人员可以多, 但是不能太超过北方跟中部的人数。
尤其前三名,就得更加斟酌。有时候并不一定考中前三名者就是成绩最优秀的,但一定是最保险的,其中还一定得有一两位,是要靠真才实学选上的。
自然前三名虽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成绩一定得让大众福气,没有真本事,就会有人反对。
这时候因为有了科举制度,寒门家族都愿意拿钱出来培养孩子。这时候因为科举屡次不过,而对这个朝廷产生怨气的学子多得是,从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百姓谋反的风险。每个朝代都在用尽努力去平衡他们所创下的制度。
皇宫内的皇帝是什么选择,在选院子的寻芳并不知道,他甚至不清楚自己的卷子现在进行到了什么环节。
↑返回顶部↑
皇帝并没有见过寻芳跟寻芝二人,寻芳他们在殿内考试的时候, 皇上还是跟他们隔着帘子的,自然看不清两人谁是谁。
所以只能从文章来看人,两位少年,皇帝觉得谁好, 那便把高些的名次给谁。
这时候也是分地域来划分进士的, 一般南北进士的名额不会相差太多。
一个家族, 两个人都位列鼎甲这样的事情是不太可能会发生的。
这其实也有历史原因, 在寻芳所在的朝代, 明朝的时候因为北方战争比南方跟频繁,所以北方学习的风气就不如南方的多。
曾经有一次上榜之人全都是南方人, 只有少数是北方人, 于是学子闹过。最后皇帝派人彻查, 结果出乎意料,是南方的成绩确实比北方的好。
但是后来皇帝还是怪罪下来, 将那监考的人处理了。这不是牵扯公平,而牵扯了政治。
直到寻芳所在的现代,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 江苏跟浙江的卷子格外的难,这难度全国闻名,有人猜测这跟历史原因是有一定关系的。
晋国并没有这样的历史,但是在这之前就有过别的朝代, 出现过跟明朝相似的情况,所以自那之后,朝廷科举最后录取的官员就有了南北的划分。
南北地域南方录取的人员可以多, 但是不能太超过北方跟中部的人数。
尤其前三名,就得更加斟酌。有时候并不一定考中前三名者就是成绩最优秀的,但一定是最保险的,其中还一定得有一两位,是要靠真才实学选上的。
自然前三名虽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成绩一定得让大众福气,没有真本事,就会有人反对。
这时候因为有了科举制度,寒门家族都愿意拿钱出来培养孩子。这时候因为科举屡次不过,而对这个朝廷产生怨气的学子多得是,从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百姓谋反的风险。每个朝代都在用尽努力去平衡他们所创下的制度。
皇宫内的皇帝是什么选择,在选院子的寻芳并不知道,他甚至不清楚自己的卷子现在进行到了什么环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