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8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每个人都有PYY-3-36,除了人类,PYY-3-36也被发现于老鼠、犬、黑猩猩等动物体内。

  研究饥饿基因,必要时修改饥饿基因。这是沈奇提出的下一步研究方向。

  研究目的是求证,既然导致疾病的基因可以被编辑,那么非疾病基因是否也可如此操作?

  人除了得病之外,也会感到饥饿,也有七情六欲,有人聪明,有人没那么聪明。

  这些非疾病因素,是否亦可在基因层面进行调控?

  值得研究。

  大批白鼠被运抵沈奇科研中心生物实验室。

  对比白鼠的PYY-3-36与韩猛的PYY-3-36,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控制白鼠饥饿感的基因与人类是相同的。

  当然了,这已经被英国的布鲁姆教授证明过了,沈奇他们只不过是再证明一次。

  布鲁姆团队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他们对PYY-3-36进行了多年的研究,给出了一整套详细的动物实验方案。

  根据布鲁姆团队的系列论文,沈奇等人在白鼠身上开展饥饿基因编辑实验。

  对照组白鼠,它们没有被编辑,当它们体内的食物消耗完毕,它们的饥饿基因便产生相应蛋白质,传递给它们需要补充食物的信号,于是它们产生了饥饿感,它们开始寻找食物,并进食。

  1号实验组白鼠,它们的饥饿基因被修改,它们体内的食物消耗完毕时,它们并没有产生强烈的饥饿感,它们不去寻找食物。沈奇等人将食物放在它们面前,它们才有了一些食欲,开始进食。

  2号实验组白鼠,它们的饥饿基因按照另一种设定被修改,它们大部分时间处于饥饿状态,它们一直在主动寻找食物,并吃下食物。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