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看见状态栏 第122节(5 / 7)
  孙立恩拿出了攥在手上的两张血常规检查单,“所以我在看到了这两张检查单后,才敢做出这种推测。不管是驻训场医院,还是咱们医院检验科出具的血常规检测报告,都用的是血细胞分析仪。”
血细胞分析仪是个好东西,驻训场医院和第四中心医院检验科用的都是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只需要大概20微升的末梢血,分析仪就能够在一分钟内报告出患者的15项血细胞指标,并且在三分钟内报告全血c反应蛋白指数。速度快,准确度高,而且项目齐全。这大大缓解了检验科医生们制作血液涂片,然后在显微镜下一点点数细胞的痛苦。同时因为需要的血液样本数量少,也能够让患者避免更多的痛苦。但最重要的是,三分钟内就能完成绝大多数血液检查项目,这种反应速度让血细胞分析仪成了急诊科的救命神器。
但问题在于,血细胞分析仪不能辨别出红细胞的形状缺陷。
虽然比较先进的血细胞分析仪已经可以辨识出巨大血小板之类的异常细胞组织,但镰状细胞仍然不属于血细胞分析的检查范畴。一般来说,患有镰状细胞病或者镰刀型细胞贫血病的患者诊断,都仍然依赖于检验科医生们的眼睛。除非在血液涂片中看到了镰刀状细胞,否则检验科根本不可能向医生们报告这一症状。
而驻训场医院和第四中心医院检验科就陷入了这一盲区中。他们利用血细胞分析仪所检测出的内容并不能完全覆盖罗尔斯的症状,并且还将他的最主要疾病掩盖了下去。这种误差让医生们不停的在感染和自免疫疾病的死胡同里打转。而最让人无奈的是,镰状细胞病和镰刀状细胞贫血病,在中国都是非常罕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在非洲的发病率最高。
根据研究,医学界一般认为镰状细胞病是因为患者染色体中的β链第6位氨基酸谷氨酸被缬氨酸代替,形成了异常的血红蛋白s,并且代替了正常的血红蛋白所致。由于氧分压下降时,血红蛋白s分子互相作用,形成螺旋形多具体,这会让原本正常的红细胞扭曲成镰状细胞。而因为镰状细胞的机械形态发生改变,因此细胞本身更容易发生溶血,或者堵塞毛细血管等症状。
第311章 孙立恩的推理(下)
“所以……是镰贫?”徐有容听到了孙立恩的解释,她甚至和孙立恩一起说出了疾病的名称。但她很明显对于这个诊断还是有些拿不准,“那他的肺部症状是怎么来的?毛细血管堵塞?”
孙立恩无奈的看了一眼徐有容,“还能是怎么来的?感冒拖了一个月不吃药,拖出来的呗。”
一般来说,遇到一个病情非常复杂的病人,孙立恩作为医生,会像个传统物理学家一样,试图去寻找这一堆症状的唯一解释——也就是唯一解。也就是在这种时候,医生们才会表现的像个地道的理科生一样,几乎是死脑筋一般的坚持着简单性原则,也就是说所有的症状都应该是同一个疾病引起的。
当然,这种情况绝对会有例外。比如同样是肢体末端受伤从而导致的细菌感染,普通人和糖尿病患者表现出的症状很可能就有巨大差别。hiv患者和糖尿病人的感染表现又会有不同。同样一种细菌感染,在不同患者身上会表现的天差地别。这也就是所谓的“基础疾病”。这个时候,医生如果还执着于自己的经验,那就必然会造成漏诊误诊,甚至错诊的情况。现代医学,提倡循证医学的理由也和这个有关。
“他的问题不光只是镰状细胞病。”孙立恩对徐有容解释着自己的看法,“首先,我认为他得的是镰状细胞病,而不是更严重的那种镰状细胞贫血病。如果是镰状细胞贫血病,他的症状早就出现了,而且可能会表现的更加严重。”
镰刀状细胞贫血病,是预后较差的那一种。患者会在幼年期就表现出比较严重的症状,包括器官的缺血坏死,严重溶血等等。大部分镰刀状细胞贫血病患者会在成年前就病死,能活过成年的,也基本过不了30岁这一关。
罗尔斯今年21岁。而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身体中有这一隐患。这足以证明,他的疾病应该是相对比较轻的镰状细胞病,而非镰刀状细胞贫血病。
但症状相对比较轻并不代表这种疾病对他没有影响,长期处于贫血状态下,罗尔斯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而当感冒被拖延成肺炎的时候,这种不乐观就迅速转变为了“严重”。镰状细胞病患者原本就容易受到感染的影响——肺炎球菌所释放的溶血素对正常的红细胞都有极大影响,更不用说扭曲易损的镰状细胞了。而因为镰状细胞病导致的长期营养不良,同时也削弱了罗尔斯的免疫系统。
↑返回顶部↑
			
			
			
		血细胞分析仪是个好东西,驻训场医院和第四中心医院检验科用的都是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只需要大概20微升的末梢血,分析仪就能够在一分钟内报告出患者的15项血细胞指标,并且在三分钟内报告全血c反应蛋白指数。速度快,准确度高,而且项目齐全。这大大缓解了检验科医生们制作血液涂片,然后在显微镜下一点点数细胞的痛苦。同时因为需要的血液样本数量少,也能够让患者避免更多的痛苦。但最重要的是,三分钟内就能完成绝大多数血液检查项目,这种反应速度让血细胞分析仪成了急诊科的救命神器。
但问题在于,血细胞分析仪不能辨别出红细胞的形状缺陷。
虽然比较先进的血细胞分析仪已经可以辨识出巨大血小板之类的异常细胞组织,但镰状细胞仍然不属于血细胞分析的检查范畴。一般来说,患有镰状细胞病或者镰刀型细胞贫血病的患者诊断,都仍然依赖于检验科医生们的眼睛。除非在血液涂片中看到了镰刀状细胞,否则检验科根本不可能向医生们报告这一症状。
而驻训场医院和第四中心医院检验科就陷入了这一盲区中。他们利用血细胞分析仪所检测出的内容并不能完全覆盖罗尔斯的症状,并且还将他的最主要疾病掩盖了下去。这种误差让医生们不停的在感染和自免疫疾病的死胡同里打转。而最让人无奈的是,镰状细胞病和镰刀状细胞贫血病,在中国都是非常罕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在非洲的发病率最高。
根据研究,医学界一般认为镰状细胞病是因为患者染色体中的β链第6位氨基酸谷氨酸被缬氨酸代替,形成了异常的血红蛋白s,并且代替了正常的血红蛋白所致。由于氧分压下降时,血红蛋白s分子互相作用,形成螺旋形多具体,这会让原本正常的红细胞扭曲成镰状细胞。而因为镰状细胞的机械形态发生改变,因此细胞本身更容易发生溶血,或者堵塞毛细血管等症状。
第311章 孙立恩的推理(下)
“所以……是镰贫?”徐有容听到了孙立恩的解释,她甚至和孙立恩一起说出了疾病的名称。但她很明显对于这个诊断还是有些拿不准,“那他的肺部症状是怎么来的?毛细血管堵塞?”
孙立恩无奈的看了一眼徐有容,“还能是怎么来的?感冒拖了一个月不吃药,拖出来的呗。”
一般来说,遇到一个病情非常复杂的病人,孙立恩作为医生,会像个传统物理学家一样,试图去寻找这一堆症状的唯一解释——也就是唯一解。也就是在这种时候,医生们才会表现的像个地道的理科生一样,几乎是死脑筋一般的坚持着简单性原则,也就是说所有的症状都应该是同一个疾病引起的。
当然,这种情况绝对会有例外。比如同样是肢体末端受伤从而导致的细菌感染,普通人和糖尿病患者表现出的症状很可能就有巨大差别。hiv患者和糖尿病人的感染表现又会有不同。同样一种细菌感染,在不同患者身上会表现的天差地别。这也就是所谓的“基础疾病”。这个时候,医生如果还执着于自己的经验,那就必然会造成漏诊误诊,甚至错诊的情况。现代医学,提倡循证医学的理由也和这个有关。
“他的问题不光只是镰状细胞病。”孙立恩对徐有容解释着自己的看法,“首先,我认为他得的是镰状细胞病,而不是更严重的那种镰状细胞贫血病。如果是镰状细胞贫血病,他的症状早就出现了,而且可能会表现的更加严重。”
镰刀状细胞贫血病,是预后较差的那一种。患者会在幼年期就表现出比较严重的症状,包括器官的缺血坏死,严重溶血等等。大部分镰刀状细胞贫血病患者会在成年前就病死,能活过成年的,也基本过不了30岁这一关。
罗尔斯今年21岁。而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身体中有这一隐患。这足以证明,他的疾病应该是相对比较轻的镰状细胞病,而非镰刀状细胞贫血病。
但症状相对比较轻并不代表这种疾病对他没有影响,长期处于贫血状态下,罗尔斯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而当感冒被拖延成肺炎的时候,这种不乐观就迅速转变为了“严重”。镰状细胞病患者原本就容易受到感染的影响——肺炎球菌所释放的溶血素对正常的红细胞都有极大影响,更不用说扭曲易损的镰状细胞了。而因为镰状细胞病导致的长期营养不良,同时也削弱了罗尔斯的免疫系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