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之路 第75节(6 / 7)
一道是:“如保赤子。”【注】
另一道题目则是:安国全军之道。
第一道题目,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这里显然不是指爱护幼儿。而是指父母官要爱护其治理下的普通百姓。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如何爱护才算正确。而考生们要答的就是爱护方法。这便是策论。
这个时候,歌功颂德只会适得其反,必须言之有物。
可这还不够,周围俱是济济人才,他们想不出有用的建议吗。
十个人写了,二十个人写了,七八十人写了,那建议也就不出彩了。
这也是为什么秦遇在会试中,明明回答了干货,但是却居于中上名次的原因。
只提建议没有用,没有直击痛点,没有除弊,再好的建议也只是隔靴搔痒。
秦遇慢吞吞磨着墨,脑子里思绪万千。
若问他想不想在天子面前露脸,想不想脱颖而出,众人瞩目?
他是个俗人,自然是想的。
可是还有句话叫出头的椽子先烂。
他的名次还好,再努努力,成为一名进士,以后进入翰林,做一名“清贵”的小官,也算安顿下来了,然后把他娘也接来京城,再之后娶妻生子,在年复一年中慢慢熬资历。
↑返回顶部↑
另一道题目则是:安国全军之道。
第一道题目,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这里显然不是指爱护幼儿。而是指父母官要爱护其治理下的普通百姓。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如何爱护才算正确。而考生们要答的就是爱护方法。这便是策论。
这个时候,歌功颂德只会适得其反,必须言之有物。
可这还不够,周围俱是济济人才,他们想不出有用的建议吗。
十个人写了,二十个人写了,七八十人写了,那建议也就不出彩了。
这也是为什么秦遇在会试中,明明回答了干货,但是却居于中上名次的原因。
只提建议没有用,没有直击痛点,没有除弊,再好的建议也只是隔靴搔痒。
秦遇慢吞吞磨着墨,脑子里思绪万千。
若问他想不想在天子面前露脸,想不想脱颖而出,众人瞩目?
他是个俗人,自然是想的。
可是还有句话叫出头的椽子先烂。
他的名次还好,再努努力,成为一名进士,以后进入翰林,做一名“清贵”的小官,也算安顿下来了,然后把他娘也接来京城,再之后娶妻生子,在年复一年中慢慢熬资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