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之路 第39节(1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苏秀才身量比秦遇高一个头,一身豆绿色衣衫,眼神清澈,看着显小,但据他自己说,其实他已经十九岁了。

  苏秀才跟秦遇在院子里坐下,面色有些苦恼:“未及弱冠不束发,好多人当我十四、五岁呢。”

  秦遇的目光仔细扫过他的脸,重点在眼睛,时人早熟,尤其是读书人。苏秀才的眸光太明净了。

  短短一番交谈,秦遇就差不多摸清苏秀才的性格了,家境殷实,且因为是幼子,家中娇惯了些,但不是什么大问题。总的来说,苏秀才是个很不错的舍友。

  他们安顿下来,等了两日,所有学生入学,府学就正式授课了。

  与县学相比,府学的教授和学正人数翻了一倍。府学里除了讲解经义,律法,算学,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策论。

  策论是什么呢,字面意思来说,就是向朝廷献谋献计。

  既是如此,那么内容就得言之有物,最好引经据典,以史论今,然后问题就绕回来了,平民学子哪里看到那么多藏书,了解那么多历史呢。

  就算以上的问题解决了,学子还要了解当下政治局势,这是重中之重,不然要是犯了什么忌讳,别说科举了,现有的一切都会失去。

  可是古代信息不发达,要了解当下的政治民生,实在有些难度。

  秦遇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些平民学子年纪轻轻可以考上秀才,但是到死都不一定能考上举人。

  一部分是越往上走,科举会自动剔除死读书的人,而另一部分会剔除没背景,天赋又不是特别好的普通学子。

  世家大族要传承,可朝里的官位就那么多,他们自个儿都不够分,要不是皇权压制,他们巴不得废除科举制。

  秦遇意识到脑海里的念头不对,甩了甩脑袋,把杂念甩出去。

  因于此,他心中也对戚兰颇为佩服,戚兰二十出头就能在乡试中榜上有名,可不仅仅是运气而已。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