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9章(1 / 3)
多年以后回想起那场争执,高恩赐仍对那个叫高劲的自己感到迷惑不解,当年的他怎么会如此愚蠢自大?与此同时他对那个青年又充满了怀念:天不怕地不怕,身上的精力好像永远也用不完,那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阶段。
争执与骆家庄有关,开始却没有骆家人参与。
两人第一次见面,如果一切正常,酒后他们将跟其他人一块结拜,立下生死与共的誓言,结果酒过三巡,他们吵起来了,高劲受不了对方谈及骆家剑客时的崇拜与谄媚,于是当众说:“骆家在江湖上的地位高,靠的不只是剑,还有这个。”
他指着头顶,表示头冠。
更具体的细节,高劲当时就没有记住,过后更是一空白,总之两人打了一架,高劲赢了,兴高采烈地跟一群兄弟们转到另一家酒楼,继续当天的欢宴。
有人悄悄提醒他,“那人叫姬三,是嵩山派长老的儿子,以后有可能当掌门,你把他打了,他必然要找人报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给你们居中调解一下吧,化敌为友,岂不甚好?”
这位热心肠的调解人也是个经验不足的毛头小子,这几句话一出,醉熏熏的高劲大怒,不仅拒绝了调解建议,而且口出狂言,声称嵩山派比骆家庄还不如,全靠吹牛拍马取得江湖地位。
高劲不记得自己说过类似的话,但是嵩山派正是以此为借口兴师问罪。
对高劲有利的是,他身世清白,在江湖上从无劣迹,身边聚集了一批不错的兄弟,因此这场争斗只限于晚辈们之间,嵩山派的姬三也要面子,没有向本门长辈求助,只是叫来同龄的师兄弟与好友,一块来讨说法。
双方又打了一架,这回是在清醒状态进行的,公子哥一样的姬三,仍然不是高劲的对手,这一战,让高劲声名鹊起,也惹来更大的麻烦,千不该万不该,他当着两伙人的面说了一句,“骆家庄的人来了,也是这个下场。”
已到不惑之年的高恩赐还记得这句话,并为此后悔不已。
骆家的剑客来了,单枪匹马,甚至没拔剑,就将高劲打败,然后对他说:“对江湖,要多些敬畏之心,我不杀你,但是你得向嵩山派公开道歉,至于骆家庄,我们不需要你的任何东西。”
高劲面红耳赤,当时没敢多说一个字,等骆家剑客走后,他越想越觉得丢人,下定决心宁死不屈,谁也不能让他向手下败将道歉。
他的那群结拜兄弟们另有想法,力劝不成,当晚就散了一多半,剩下的几个人也犹豫不决,他们委婉地对高劲进行了一备江湖规矩的再教育,许多内容是他之前没听说过的,核心的意思是:要么向姬三道歉,要么也跟姬三一样,找一位大靠山来。
高劲不喜欢“靠山”这个词,朋友换了一种说法,“那就只能向大侠求助了。”
↑返回顶部↑
争执与骆家庄有关,开始却没有骆家人参与。
两人第一次见面,如果一切正常,酒后他们将跟其他人一块结拜,立下生死与共的誓言,结果酒过三巡,他们吵起来了,高劲受不了对方谈及骆家剑客时的崇拜与谄媚,于是当众说:“骆家在江湖上的地位高,靠的不只是剑,还有这个。”
他指着头顶,表示头冠。
更具体的细节,高劲当时就没有记住,过后更是一空白,总之两人打了一架,高劲赢了,兴高采烈地跟一群兄弟们转到另一家酒楼,继续当天的欢宴。
有人悄悄提醒他,“那人叫姬三,是嵩山派长老的儿子,以后有可能当掌门,你把他打了,他必然要找人报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给你们居中调解一下吧,化敌为友,岂不甚好?”
这位热心肠的调解人也是个经验不足的毛头小子,这几句话一出,醉熏熏的高劲大怒,不仅拒绝了调解建议,而且口出狂言,声称嵩山派比骆家庄还不如,全靠吹牛拍马取得江湖地位。
高劲不记得自己说过类似的话,但是嵩山派正是以此为借口兴师问罪。
对高劲有利的是,他身世清白,在江湖上从无劣迹,身边聚集了一批不错的兄弟,因此这场争斗只限于晚辈们之间,嵩山派的姬三也要面子,没有向本门长辈求助,只是叫来同龄的师兄弟与好友,一块来讨说法。
双方又打了一架,这回是在清醒状态进行的,公子哥一样的姬三,仍然不是高劲的对手,这一战,让高劲声名鹊起,也惹来更大的麻烦,千不该万不该,他当着两伙人的面说了一句,“骆家庄的人来了,也是这个下场。”
已到不惑之年的高恩赐还记得这句话,并为此后悔不已。
骆家的剑客来了,单枪匹马,甚至没拔剑,就将高劲打败,然后对他说:“对江湖,要多些敬畏之心,我不杀你,但是你得向嵩山派公开道歉,至于骆家庄,我们不需要你的任何东西。”
高劲面红耳赤,当时没敢多说一个字,等骆家剑客走后,他越想越觉得丢人,下定决心宁死不屈,谁也不能让他向手下败将道歉。
他的那群结拜兄弟们另有想法,力劝不成,当晚就散了一多半,剩下的几个人也犹豫不决,他们委婉地对高劲进行了一备江湖规矩的再教育,许多内容是他之前没听说过的,核心的意思是:要么向姬三道歉,要么也跟姬三一样,找一位大靠山来。
高劲不喜欢“靠山”这个词,朋友换了一种说法,“那就只能向大侠求助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