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章(1 / 2)
公元前1088年,武王伐纣灭商而建周,在洛水之北营建城廓,取名洛邑,并把象征国家政权的重器--九州鼎从商朝国都朝歌迁于洛邑。
公元前606年,周王室权力衰微,诸侯争霸,楚庄王向王孙满打听九州鼎的大小和轻重,流露出有取而代之之意。后世称其有“问鼎之心”,当然,也只是问问而已,并没有真的干什么事。后来楚国发生内乱,楚庄王的问鼎之心也就死了。
战国时期,秦国并吞六国统一中国,天下尽归,自然要占有国宝九州鼎。公元前258年,秦国灭周,秦昭襄王就把九州鼎迁到秦国国都咸阳去了。这标志着秦国完全取代了周王室的地位。相传迁鼎途中,船过泗水时,豫州鼎(即洛阳鼎)突然由船上飞起,化为巨龙没入水中,寻而未果。
所以秦始皇登位时鼎只有八只了。九是数中之最,秦始皇希望自己的权力达至无以复加的程度,自然要极力寻回那只失落的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秦始皇“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于泗水,使十人没水求之,弗得。”意思说,秦始皇经过彭城的时候,斋戒起到,想把九州鼎从泗水之中捞出来,派遣了很多人下水寻找,但是没找着。而另外的八鼎也渐渐失传,不知所踪了。九州鼎的下落终成千古之谜。
为了弥补这样的遗憾,秦始皇将和氏璧雕琢为玉玺,成为新的王权象征。
女皇武则天为了昭示自己的正统地位在洛阳重铸九州鼎耗铜56万斤,其中神州鼎最大。九州鼎落成后,宰相、诸王率南北牙宿卫兵10万人簇拥入城,置于通天宫。当然,这是后话了。
关于九州鼎下落的传说很多,而且前后不一,出入很大。
比方说司马迁就在他编纂的《史记》中给出了两个下落,第一个下落说周赧王死后,秦兵把九州鼎从洛阳掠到了秦国。第二个下落又说“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也就是说九州鼎失踪了。而“宋之社亡”还在秦国灭周这前。既然九州鼎在之前已经失踪了,那么秦并自然无法将它掠到秦国了。
至于九州鼎沉入彭城泅水之下的说法则是班固在《汉书》中给出的。周显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327年,九州鼎沉没在彭城泅水之下。后来秦始皇南巡之时,派了几千人在泅水中进行打捞,然而江水滔滔,无从寻找,只得徒劳而返。
连司马迁、班固这些汉代的史学家都无法考证的事情,后人就更无法考证了。到清代的时候,王先谦在《汉书补注·郊把志》中认为:东周王室在衰落的过程中,已无力量保护自己。而战国时期各个实力雄厚的诸侯国却虎视眈眈,力图统一中国,取周而代之。因此,象征王权和“天命所归”的九州鼎,自然成为各诸侯必欲夺之的稀世国宝;加之此时周王室财政困难,人不敷出,于是销毁九州鼎以铸铜钱,对外则诡称九州鼎已不知去向,甚至说其中一鼎已东飞沉人泅水之中,免得诸侯国兴兵前来问鼎,自找麻烦,王光谦的说法虽似有理,但提不出任何一点史料加以证实,因此,是难以使人置信的,想来只是随意揣测之言了。
纵观中国历代史籍,关于九州鼎下落的材料虽多,但往往自相矛盾,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据。甚至有人怀疑,九州鼎是否真的存在。
于飞强抑激动的心情,装作很随意的看了看鼎上的纹饰,想看看是否有铭文。
但是他很快失望了,因为这个鼎上纹饰非常的繁复,但是却没有任何一个铭文。
一般来说,有铭文的青铜器要比没有铭文的青铜器要贵的多。因为铭文是重要的历史文献,甚至有一个铭文一万元的说法。
虽然失望,但这也在于飞的意料之中,如果这个鼎上真的有铭文的话,恐怕也等不到他了,早就被老肖这些人看出端倪了。
↑返回顶部↑
公元前606年,周王室权力衰微,诸侯争霸,楚庄王向王孙满打听九州鼎的大小和轻重,流露出有取而代之之意。后世称其有“问鼎之心”,当然,也只是问问而已,并没有真的干什么事。后来楚国发生内乱,楚庄王的问鼎之心也就死了。
战国时期,秦国并吞六国统一中国,天下尽归,自然要占有国宝九州鼎。公元前258年,秦国灭周,秦昭襄王就把九州鼎迁到秦国国都咸阳去了。这标志着秦国完全取代了周王室的地位。相传迁鼎途中,船过泗水时,豫州鼎(即洛阳鼎)突然由船上飞起,化为巨龙没入水中,寻而未果。
所以秦始皇登位时鼎只有八只了。九是数中之最,秦始皇希望自己的权力达至无以复加的程度,自然要极力寻回那只失落的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秦始皇“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于泗水,使十人没水求之,弗得。”意思说,秦始皇经过彭城的时候,斋戒起到,想把九州鼎从泗水之中捞出来,派遣了很多人下水寻找,但是没找着。而另外的八鼎也渐渐失传,不知所踪了。九州鼎的下落终成千古之谜。
为了弥补这样的遗憾,秦始皇将和氏璧雕琢为玉玺,成为新的王权象征。
女皇武则天为了昭示自己的正统地位在洛阳重铸九州鼎耗铜56万斤,其中神州鼎最大。九州鼎落成后,宰相、诸王率南北牙宿卫兵10万人簇拥入城,置于通天宫。当然,这是后话了。
关于九州鼎下落的传说很多,而且前后不一,出入很大。
比方说司马迁就在他编纂的《史记》中给出了两个下落,第一个下落说周赧王死后,秦兵把九州鼎从洛阳掠到了秦国。第二个下落又说“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也就是说九州鼎失踪了。而“宋之社亡”还在秦国灭周这前。既然九州鼎在之前已经失踪了,那么秦并自然无法将它掠到秦国了。
至于九州鼎沉入彭城泅水之下的说法则是班固在《汉书》中给出的。周显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327年,九州鼎沉没在彭城泅水之下。后来秦始皇南巡之时,派了几千人在泅水中进行打捞,然而江水滔滔,无从寻找,只得徒劳而返。
连司马迁、班固这些汉代的史学家都无法考证的事情,后人就更无法考证了。到清代的时候,王先谦在《汉书补注·郊把志》中认为:东周王室在衰落的过程中,已无力量保护自己。而战国时期各个实力雄厚的诸侯国却虎视眈眈,力图统一中国,取周而代之。因此,象征王权和“天命所归”的九州鼎,自然成为各诸侯必欲夺之的稀世国宝;加之此时周王室财政困难,人不敷出,于是销毁九州鼎以铸铜钱,对外则诡称九州鼎已不知去向,甚至说其中一鼎已东飞沉人泅水之中,免得诸侯国兴兵前来问鼎,自找麻烦,王光谦的说法虽似有理,但提不出任何一点史料加以证实,因此,是难以使人置信的,想来只是随意揣测之言了。
纵观中国历代史籍,关于九州鼎下落的材料虽多,但往往自相矛盾,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据。甚至有人怀疑,九州鼎是否真的存在。
于飞强抑激动的心情,装作很随意的看了看鼎上的纹饰,想看看是否有铭文。
但是他很快失望了,因为这个鼎上纹饰非常的繁复,但是却没有任何一个铭文。
一般来说,有铭文的青铜器要比没有铭文的青铜器要贵的多。因为铭文是重要的历史文献,甚至有一个铭文一万元的说法。
虽然失望,但这也在于飞的意料之中,如果这个鼎上真的有铭文的话,恐怕也等不到他了,早就被老肖这些人看出端倪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