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带着淘宝去异界 第281节(6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人总是结成集体生活的,一个集体总是需要领袖的,一个国家必然是有其统治者的。这些都是没有疑义的。人们受到了压迫,自然要起来反抗,那么,在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付出了那么多的牺牲之后,最先带领人们反抗的人,在战斗的过程中作出了功劳的人,以及为他们提供了武器和物资的人,用头脑为他们制定了谋略的人,在成功降临之后都应得到他们的回报。只有赞誉对这些人来说当然是不够的,只有金银也是很难让人满足的,他们既要土地也要地位,还有供养他们的人口——然后人们会为将这一切传递给自己的后代竭尽全力。

  于是不用过很久,一切又重演。

  胜利只能让很少很少的一些人不必再为受到压迫而痛苦,当这些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之后,他们还会为自己能去压迫别人感到快活。对那些极少数极幸运的人之外的其他人来说,他们根本无法选择自己的未来。他们会在战斗中受伤,死去,一些人会逃走,拼命回到过去的生活,剩下那些没有逃的人则不由自主地被裹挟,迷失自己最初的目的,成为别人获取权力的工具,当别人在餐桌上讨论如何分配胜利的果实时,他们便在盘中。

  对于外邦人关于他们未来悲剧的预测,建设者中来自起义军的人们自然是想反驳的,如果他们的奋力反抗只会带来这样的结果,那么为何外邦人还要给予他们帮助呢?是他们的财富太多,所以随手施舍给了他们这些可怜人吗?

  外邦人说当然不是。

  外邦人还说,他们对起义军将来结果的预测依据的只是过去的经验,不等于今天的人们就会重复过去的错误,如果能够吸取教训,不去重蹈覆辙,那他们未必不能走出不同于历史的“第三条路”。

  然后便有人问,那新玛希城走的是第三条路吗?

  外邦人的教导者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出神地想了一会儿。

  “我们要走的,可能是一条通往‘极最’的道路。”他说。

  “极最”,是通用语中人们形容一样事物时最高级的形式,人们认为外邦人确实有资格使用这个形式,因为自他们出现以来,所做的事情没有一件不是“极……”“最……”的。他们是极强大的,是极能干的,无论作为统治者还是教导者,对他们羽翼之下生活的人都是最好的,没有一个国王和贵族能做到像他们一样——不会有的,人们确信。

  只要他们继续强大、慈悲和发展下去,将有无数的人像今天的这些建设者一样愿意接受他们的统治。

  那么,为什么他们不直接去摧毁那已经被他们动摇的国王统治,拯救更多困苦的人们,反而要在这样一块并不特别广阔的土地上反复耕耘呢?

  这个问题不仅在这批工程建设者心中萦绕不去,也令那些愿意用稍微客观的眼光看待外邦人的人困惑不已。

  他们命名可以得到更多,为什么不那么做?

  但一如既往地,不论对他们有多少疑问,抱何种看法,接受或不接受他们带来的改变,“外邦人”——开拓者们依旧坚定地按自己的步调向前。工程稳步进行,新村逐渐成形,人员物资往来如流水,夹着雪的冷雨下了几场,小雪飘飞起来,积了薄薄一层,又在冬日暖阳下化入泥浆。时间一天一天过去,大地一点一点发生变化,虽然看向工地之外,仍是一片荒寂单调的枯景,寒风依旧令身体颤抖不已,但不用工地日历的提醒,人们的本能从某个时刻起就在对他们悄声低语: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