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1 / 4)
第四代的大周朝皇帝,也就是季安初的父皇的父皇,周惠帝,他体弱多病,在位几年便死了,留下当时年少的太子,也就是季安初的父皇,周文帝继位。
幼主年少,朝中权臣便把持朝政。
为了应对权臣势力,当朝太后只得提携娘家,慢慢将权力收到自己手里。
双方争斗十多年,太后一方坐稳了位子,而权臣逐渐衰落。
然而,彼时,少主也已长成。
但朝中的局面却仍是不容乐观,因为当初的权臣虽然没落了,可太后身后的外戚却又起来了。于是,朝堂上的争斗,又变成了年轻皇帝与外戚斗。
文帝选拔一批年轻的人才将其培植成自己的心腹,拿来与外戚抗衡。
双方数年角力,终于,文帝赢了,太后及身后的外戚一族被成功拔起,皇帝终于得以将权力收拢在自己手中。
可戏剧的是,文帝他也没能安稳几年,竟又去了。
皇位便这么落到了季安初这个年幼的太子身上。
熟悉的一幕再度上演。
季安初同样年少继位,他父皇文帝留给他的辅政大臣又成了把持朝政的权臣,而自然的,新的太后为了护住自己儿子的皇位和自己的太后之位,便大力提携自己娘家,不出意外地让外戚坐大。
而等到季安初长大,面临的便是同他父皇文帝当年面临的一样的境况了。
季安初十四五岁便已懂事,认识到太后娘家外戚已经坐大,成了他君临天下这条道上最大的敌人。
但他羽翼未丰,只得蛰伏,韬光养晦。
↑返回顶部↑
幼主年少,朝中权臣便把持朝政。
为了应对权臣势力,当朝太后只得提携娘家,慢慢将权力收到自己手里。
双方争斗十多年,太后一方坐稳了位子,而权臣逐渐衰落。
然而,彼时,少主也已长成。
但朝中的局面却仍是不容乐观,因为当初的权臣虽然没落了,可太后身后的外戚却又起来了。于是,朝堂上的争斗,又变成了年轻皇帝与外戚斗。
文帝选拔一批年轻的人才将其培植成自己的心腹,拿来与外戚抗衡。
双方数年角力,终于,文帝赢了,太后及身后的外戚一族被成功拔起,皇帝终于得以将权力收拢在自己手中。
可戏剧的是,文帝他也没能安稳几年,竟又去了。
皇位便这么落到了季安初这个年幼的太子身上。
熟悉的一幕再度上演。
季安初同样年少继位,他父皇文帝留给他的辅政大臣又成了把持朝政的权臣,而自然的,新的太后为了护住自己儿子的皇位和自己的太后之位,便大力提携自己娘家,不出意外地让外戚坐大。
而等到季安初长大,面临的便是同他父皇文帝当年面临的一样的境况了。
季安初十四五岁便已懂事,认识到太后娘家外戚已经坐大,成了他君临天下这条道上最大的敌人。
但他羽翼未丰,只得蛰伏,韬光养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