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他不高兴的原因就是,人来了,不说多分粮食,至少要给人家一些吃的吧,吊住命也是要的吧。谁不知道,黄土地上粮食出产产量是最低的,自己生产队的人温饱都搞不定,还要分出去一些,他能高兴才怪。

  唯一觉得欣慰的是,今年地里的作物全部长势喜人,看来产量非常不错,勉强能接纳。刚才在县委,他还得到一个消息,就是七八月份还会再来一批知青,一共来几人还不确定,县委又让他腾两间窑洞出来。

  事真多,想到再来知青,孙支书就头疼,他可不敢奢望后面的来的这些人有和娃子招人喜欢。

  想到再来知青,孙支书决定听听和娃子的意见,“和娃子,七八月咱们生产队会再来一批知青,你有什么看法?”

  “支书叔,那是免不了的,大趋势。要给他们开新窑洞还是修整一下废弃的旧窑洞?”

  “西边有个四间旧窑洞,修整一下让他们住,以后来的知青都住西边。只是和你距离就有些远了。”

  “没事,也不远,走过去也就是半个小时的时间。好相处我就多过去和他们处处,不好相处少去几次。支书叔,我想在我住的地方,再开一个新窑洞,您看可以不可以?”

  “再开一个新窑洞,你不够住?”孙支书不解的问。

  “不是,开一间小的窑洞,做个客厅一样的地方。”

  地广人稀,本地村民只要和小队长说一声,随便就可以开。沈清和就不得不和大头头说。

  “城里娃子就是讲究,开吧。等那四间旧窑洞修整好,就给了开一家新窑洞。”

  孙支书不在意,多的是地方开窑洞。天黑以后,孙支书发话,让三位老人中的老太太上骡车,其余的人还是继续走着。

  前面的马灯,也不是很亮堂,道路坑坑洼洼,很不好走。沈清和拿出自己的手电筒,辅助照亮前方的路。

  到家时,已经是半夜。回家的路上,离开县城大家只坐了一会儿骡车,见到黄泥坑洼的路就一直在走,天黑后,看不清路面,更不敢坐上骡车,全靠两条腿走路。

  翻过一道道的山梁,那点路,比平坦的土路要难走几倍。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