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1 / 2)
舒云压根没自己做的意思,这种东西,太没技术含量,而且牵扯到的人太多了,她可没这个闲心去管理,毕竟,这又不是她上辈子管着内务府的时候,宫里头一大堆的太监还有一部分的宫女老了没地方去呢!
至于玻璃什么的,这个牵扯到的利益比较大,舒云手里头有两个窑口,叫他们生产出了一批玻璃之后,便暂时停止了,然后改让他们研究骨瓷什么的,舒云呢,决定先将纺纱机和织布机搞出来。
这类事情真的是不好自己做,京城这边不比是江南,天高皇帝远的,就算是搞大型的工坊,只要上下打点好了,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尤其,江南那边本来就是传统的纺织品出产地,如今就有不少大大小小的织坊,不过一般就是纯手工的而已。再多几个大型的也不会有什么问题,说白了,那边地少人多,原本兼并就比较严重,相对发达的手工业可以容纳许多农民。
而北方这边就不一样了,北方相对人口没那么多,这里原本就不怎么适合养蚕,所以,纺织业一直发展不起来,而舒云如今要做的是毛纺,那自然是放在北方比较合适。
其实呢,这种行业是放在草原上最合适,问题是,别看草原如今算是大清的一部分,实际上,那边还是高度自治的,皇帝就是名义上的共主,大事要通过他,小事嘛,草原上那些贵族其实都是不乐意朝廷介入的。
要是在草原上搞这种毛纺业,有了一大经济支柱的草原会做出什么事,如今没人能够想象得出来,或许他们会发现东西生产出来不得不卖给中原,但是或许,像是噶尔丹这样的人,更乐意与罗刹国那边联系呢?那边可比草原上还要冷。到时候,不仅技术有可能外流到欧洲,说不定中原又要陷入战火之中。
所以,毛纺业也就只能放在靠近草原的地方了,鼓励草原大规模养羊,让他们变得富裕起来,有更多的顾忌,又少养了战马,慢慢的,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战斗力了。
这样的事情,可以说是军国大事了,以康熙对于权力的敏感,他是绝对不允许这个行业被掌握在某个皇子手中的,毕竟,干这件事情,就能得到大多数蒙古王公的支持,还有就是许多靠着毛纺业发财的人的拥护,这么一来,又将他这个皇帝置于何地呢?
所以,这事交上去,顶多也就是他们府上得到一些奖励,说不定爵位什么的,往上提一提,但是指望让他们这边引导,那是想也别想,就算是到时候康熙肯让自家儿子赚钱,估计也就是在里头掺一股而已。
但是这事归根结底还得做,舒云需要借助于毛纺业,以解决北方沙漠化的问题,想要多养羊,多赚钱,就得避免土地荒漠化,怎么避免土地荒漠化呢,那就大规模植树造林吧!
植树造林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避免骑兵大规模南下,如今罗刹那边其实比较得力的也就是哥萨克骑兵,他们之所以能够肆意南下,与漠北那边交锋,不过就是因为那边全是荒漠,太适合骑兵冲锋了。
既然现在人对于荒漠化的坏处看不见,那么就让他们看见植树造林的好处的,固定了风沙水土之后,自然能够生出更多的草场,草原上许多河流也不会因为风沙的侵袭干涸,然后就可以养上更多的牛羊,赚更多的钱。
舒云也不可能一开始就将非常先进的纺纱织布机搞出来,得留下一点升级换代的余地,以避免技术外流,所以,舒云如今就是在那里将图纸进行调整,先简陋一些,另外就是,羊毛的处理也是个问题,需要漂洗脱脂,要不然那味道就很恶心了。
舒云在这边找工匠做机器,那边在准备了一年之后,大军终于出发了,康熙带兵亲征,留下太子胤礽监国,京中算是安静了下来。
胤禛没有捞到上战场的机会,他被安排到了正红旗,但是,做的是辅助性的工作,实际上,除了胤褆之外,其他几个跟着出征的皇子都是一样的,大家都没有直接进入前线,而是在后方。康熙是历练儿子,又不是让儿子去送死,里头最大的胤祉平常的时候,也就是个喜欢吟诗作赋多过骑射的,年纪还不到二十岁,正经成婚还没两年呢!
↑返回顶部↑
至于玻璃什么的,这个牵扯到的利益比较大,舒云手里头有两个窑口,叫他们生产出了一批玻璃之后,便暂时停止了,然后改让他们研究骨瓷什么的,舒云呢,决定先将纺纱机和织布机搞出来。
这类事情真的是不好自己做,京城这边不比是江南,天高皇帝远的,就算是搞大型的工坊,只要上下打点好了,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尤其,江南那边本来就是传统的纺织品出产地,如今就有不少大大小小的织坊,不过一般就是纯手工的而已。再多几个大型的也不会有什么问题,说白了,那边地少人多,原本兼并就比较严重,相对发达的手工业可以容纳许多农民。
而北方这边就不一样了,北方相对人口没那么多,这里原本就不怎么适合养蚕,所以,纺织业一直发展不起来,而舒云如今要做的是毛纺,那自然是放在北方比较合适。
其实呢,这种行业是放在草原上最合适,问题是,别看草原如今算是大清的一部分,实际上,那边还是高度自治的,皇帝就是名义上的共主,大事要通过他,小事嘛,草原上那些贵族其实都是不乐意朝廷介入的。
要是在草原上搞这种毛纺业,有了一大经济支柱的草原会做出什么事,如今没人能够想象得出来,或许他们会发现东西生产出来不得不卖给中原,但是或许,像是噶尔丹这样的人,更乐意与罗刹国那边联系呢?那边可比草原上还要冷。到时候,不仅技术有可能外流到欧洲,说不定中原又要陷入战火之中。
所以,毛纺业也就只能放在靠近草原的地方了,鼓励草原大规模养羊,让他们变得富裕起来,有更多的顾忌,又少养了战马,慢慢的,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战斗力了。
这样的事情,可以说是军国大事了,以康熙对于权力的敏感,他是绝对不允许这个行业被掌握在某个皇子手中的,毕竟,干这件事情,就能得到大多数蒙古王公的支持,还有就是许多靠着毛纺业发财的人的拥护,这么一来,又将他这个皇帝置于何地呢?
所以,这事交上去,顶多也就是他们府上得到一些奖励,说不定爵位什么的,往上提一提,但是指望让他们这边引导,那是想也别想,就算是到时候康熙肯让自家儿子赚钱,估计也就是在里头掺一股而已。
但是这事归根结底还得做,舒云需要借助于毛纺业,以解决北方沙漠化的问题,想要多养羊,多赚钱,就得避免土地荒漠化,怎么避免土地荒漠化呢,那就大规模植树造林吧!
植树造林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避免骑兵大规模南下,如今罗刹那边其实比较得力的也就是哥萨克骑兵,他们之所以能够肆意南下,与漠北那边交锋,不过就是因为那边全是荒漠,太适合骑兵冲锋了。
既然现在人对于荒漠化的坏处看不见,那么就让他们看见植树造林的好处的,固定了风沙水土之后,自然能够生出更多的草场,草原上许多河流也不会因为风沙的侵袭干涸,然后就可以养上更多的牛羊,赚更多的钱。
舒云也不可能一开始就将非常先进的纺纱织布机搞出来,得留下一点升级换代的余地,以避免技术外流,所以,舒云如今就是在那里将图纸进行调整,先简陋一些,另外就是,羊毛的处理也是个问题,需要漂洗脱脂,要不然那味道就很恶心了。
舒云在这边找工匠做机器,那边在准备了一年之后,大军终于出发了,康熙带兵亲征,留下太子胤礽监国,京中算是安静了下来。
胤禛没有捞到上战场的机会,他被安排到了正红旗,但是,做的是辅助性的工作,实际上,除了胤褆之外,其他几个跟着出征的皇子都是一样的,大家都没有直接进入前线,而是在后方。康熙是历练儿子,又不是让儿子去送死,里头最大的胤祉平常的时候,也就是个喜欢吟诗作赋多过骑射的,年纪还不到二十岁,正经成婚还没两年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