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1 / 3)
自从有了琉国稻之后,宁朝的粮食产量增加,所以各地都扩大了义仓,而上京府更不用说,直接又建了一个,但是就算这样,几年下来,也快要装满了。
不得不说,将仓库填满,是每个户部尚书的梦想,唐林看到仓库满满当当的时候,也十分自豪。
之后唐林又找出堪舆图,盘算着各地的粮仓,这些在户部的堪舆图上都有标注。
每一个府每一个县都有该地的粮仓,但是宁朝还有最大的几个粮仓,这些粮食都是用作军饷发放给士兵的。
唐林稍微算了算,打算再增加几个大粮仓,同时粮仓内的粮食也需要统计整合,一些陈粮也需要处理掉。
这两件事情不能混为一谈,所以唐林写了两份奏章,交给吏房,再转呈给泰安帝。
泰安帝仔细看完后,将它们交给皇太孙,这两件事情都是于国有利的,他自然同意唐林去做,但是他也要考验皇太孙。
“皇祖父,唐尚书所言颇有道理,大宁如今的岁入有一亿四千贯,但出去的也多,虽然我们把控极严,但是有文书在,又能给那些官吏套上一层枷锁。”
“至于粮仓的事情,粮仓的确要好好看管,并且统计,只是为何要在这些地方建粮仓?”
“这些地方,虽然不是要地,是极易发生灾害之所,这个唐林啊!”
纪宇泽看着那几处地方,有些地方似乎有点印象,但有些地方却没什么印象。
泰安帝见状,从后面的一个箱子里拿出一张堪舆图,然后指着这些地方说:“太宁府同西域接壤,那边多风沙,所以沙暴极多;永熙府在宁河边上,你也知道宁河极易决堤;正光府极易有地龙翻身的灾祸;长庆府……”
“皇祖父这些你都记下来了?”纪宇泽问道。
“自然,怎能不记得,为君者最讨厌的就是这些天灾了,而且你瞧,不是只有我一个记得,唐尚书不也记得吗?”泰安帝指着那封奏章。
“皇祖父,现在是三个,孙儿也记住了!”泰安帝看着皇太孙,十分欣慰,或许这个孙子能让大宁的盛世延续。
↑返回顶部↑
不得不说,将仓库填满,是每个户部尚书的梦想,唐林看到仓库满满当当的时候,也十分自豪。
之后唐林又找出堪舆图,盘算着各地的粮仓,这些在户部的堪舆图上都有标注。
每一个府每一个县都有该地的粮仓,但是宁朝还有最大的几个粮仓,这些粮食都是用作军饷发放给士兵的。
唐林稍微算了算,打算再增加几个大粮仓,同时粮仓内的粮食也需要统计整合,一些陈粮也需要处理掉。
这两件事情不能混为一谈,所以唐林写了两份奏章,交给吏房,再转呈给泰安帝。
泰安帝仔细看完后,将它们交给皇太孙,这两件事情都是于国有利的,他自然同意唐林去做,但是他也要考验皇太孙。
“皇祖父,唐尚书所言颇有道理,大宁如今的岁入有一亿四千贯,但出去的也多,虽然我们把控极严,但是有文书在,又能给那些官吏套上一层枷锁。”
“至于粮仓的事情,粮仓的确要好好看管,并且统计,只是为何要在这些地方建粮仓?”
“这些地方,虽然不是要地,是极易发生灾害之所,这个唐林啊!”
纪宇泽看着那几处地方,有些地方似乎有点印象,但有些地方却没什么印象。
泰安帝见状,从后面的一个箱子里拿出一张堪舆图,然后指着这些地方说:“太宁府同西域接壤,那边多风沙,所以沙暴极多;永熙府在宁河边上,你也知道宁河极易决堤;正光府极易有地龙翻身的灾祸;长庆府……”
“皇祖父这些你都记下来了?”纪宇泽问道。
“自然,怎能不记得,为君者最讨厌的就是这些天灾了,而且你瞧,不是只有我一个记得,唐尚书不也记得吗?”泰安帝指着那封奏章。
“皇祖父,现在是三个,孙儿也记住了!”泰安帝看着皇太孙,十分欣慰,或许这个孙子能让大宁的盛世延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