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作不合 第492节(3 / 7)
那时,她与张解的感情还不明朗,他二人是张解最好的朋友,也即将成为她的朋友。
只是有些事发生了便是发生了,不可能回到过去了。乔苒再次看了眼这两个仿佛已经彻底从徐十小姐的事上走出来的人,抬脚跟上了甄仕远。
所谓使馆,便是异邦来使下榻之处,来长安的异邦使节都会住在这里,可八方来朝的长安城使馆里却并不是只住了一国的使馆。
这是甄仕远和乔苒走入使馆之后才知道的。
原来,长安城的使馆里居然住了好几国的使节,而此前,除却被陛下领入年宴的乌孙人之外,有好些他们之前甚至根本不曾听闻。
“使节之事由礼部接手,不过有好些异邦的使节前来大楚之事,大抵除了礼部之外也没有别部衙门知道了。”甄仕远唏嘘了一声“礼部还真够低调的”便接过使馆小吏递来的册子翻阅了起来。
册子上记录着除了匈奴乌孙部落的人之外,住在使馆里的有同来自西域天竺的使节,也有来自海外倭国与高句丽两国的使节。
所以,如今的长安城使馆里住了四国的使节。
第734章 戳穿
“不是所有使节来长安都是为了大事,有些不过是为了送几个学生来长安国子监读书而已。”派来的礼部官员是个熟人,姚晃笑着朝甄仕远和乔苒打了个招呼,解释了起来,“我长安国子监中异邦学生不在少数,他们仰慕大楚中原文化,也渴望习得中原礼仪律法之流,有些学成之后会回归家国,以所学报效国家,有些则因喜欢大楚中原文化而在长安定居。”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这也是八方来朝的原因。
“在使馆里的高句丽人同倭国人便是送学生来长安国子监读书的,因不涉及国与国之间的交涉,便只由礼部出面交待,安置好三餐住处,”姚晃解释的很认真,毕竟也是熟人了,所以他没有半点搪塞的想法,说完高句丽和倭国使节之后,他便伸手指向了一旁一群穿着袈裟的天竺僧人,道,“至于天竺人则是为了找寻一本天竺失踪许久,前些年却听闻在大楚出现过的佛家经文而来的。”
这些异国使节尤其是高句丽同倭国人的相貌其实与汉人是有些相似的,可即便是穿着一样的汉人衣裳,汉话说的再好,言谈举止之间却也有些微的差异,所以经由姚晃介绍之后,众人很快便分清楚了各国的使节。
顿了顿之后,姚晃便接着说道:“按理说这些使节来自不同的异邦,应当也没有什么交集……”
岂料这话还未说完,便被使馆的小吏打断了,那小吏忙道:“来的时候没什么交集,在使馆住了一些时日之后,习惯又不同,磕磕碰碰定是有的。”
↑返回顶部↑
只是有些事发生了便是发生了,不可能回到过去了。乔苒再次看了眼这两个仿佛已经彻底从徐十小姐的事上走出来的人,抬脚跟上了甄仕远。
所谓使馆,便是异邦来使下榻之处,来长安的异邦使节都会住在这里,可八方来朝的长安城使馆里却并不是只住了一国的使馆。
这是甄仕远和乔苒走入使馆之后才知道的。
原来,长安城的使馆里居然住了好几国的使节,而此前,除却被陛下领入年宴的乌孙人之外,有好些他们之前甚至根本不曾听闻。
“使节之事由礼部接手,不过有好些异邦的使节前来大楚之事,大抵除了礼部之外也没有别部衙门知道了。”甄仕远唏嘘了一声“礼部还真够低调的”便接过使馆小吏递来的册子翻阅了起来。
册子上记录着除了匈奴乌孙部落的人之外,住在使馆里的有同来自西域天竺的使节,也有来自海外倭国与高句丽两国的使节。
所以,如今的长安城使馆里住了四国的使节。
第734章 戳穿
“不是所有使节来长安都是为了大事,有些不过是为了送几个学生来长安国子监读书而已。”派来的礼部官员是个熟人,姚晃笑着朝甄仕远和乔苒打了个招呼,解释了起来,“我长安国子监中异邦学生不在少数,他们仰慕大楚中原文化,也渴望习得中原礼仪律法之流,有些学成之后会回归家国,以所学报效国家,有些则因喜欢大楚中原文化而在长安定居。”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这也是八方来朝的原因。
“在使馆里的高句丽人同倭国人便是送学生来长安国子监读书的,因不涉及国与国之间的交涉,便只由礼部出面交待,安置好三餐住处,”姚晃解释的很认真,毕竟也是熟人了,所以他没有半点搪塞的想法,说完高句丽和倭国使节之后,他便伸手指向了一旁一群穿着袈裟的天竺僧人,道,“至于天竺人则是为了找寻一本天竺失踪许久,前些年却听闻在大楚出现过的佛家经文而来的。”
这些异国使节尤其是高句丽同倭国人的相貌其实与汉人是有些相似的,可即便是穿着一样的汉人衣裳,汉话说的再好,言谈举止之间却也有些微的差异,所以经由姚晃介绍之后,众人很快便分清楚了各国的使节。
顿了顿之后,姚晃便接着说道:“按理说这些使节来自不同的异邦,应当也没有什么交集……”
岂料这话还未说完,便被使馆的小吏打断了,那小吏忙道:“来的时候没什么交集,在使馆住了一些时日之后,习惯又不同,磕磕碰碰定是有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