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坐在后台才能看见分为一层层的背景板、道具、场景,在天花板上吊着,在地板下藏着,随着一幕幕转换出现。

  原本按照很多人心目中五四运动的经典场面,是一群年轻学子,斗志昂扬的仰头看着他们中间登高疾呼的引领导师,发表战斗檄文,旁边就应该是华表之类的背景场面。

  这一形象已经根深蒂固了。

  可万长生才看了上半场,脑海里面想凸显的就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用今天给席大妈强调的那个三角形,这不应该是一群人里面鹤立鸡群的一个,而是呈金字塔状层层叠叠的很多人。

  只有获得了坚实的民众基础,才有更多骨干,再拥戴着的精英,这是个三角形的结构,而不是一横上面突兀的一竖。

  哪怕树立伟岸的形象,也要基于众多的群众基础,而不是拉开距离的单独独一个。

  而且本来华表之类的象征意义,已经有点符号化了。

  不懂这一套象征手法的万长生,反而出其不意的直接用了破败的城墙来表达国破山河在的气势,表达那种整个脊梁都破破烂烂,却依然挺立的坚韧。

  那几位扮演导师的老戏骨,有衣衫褴褛的,也有带着血迹的,更有一身傲骨誓不低头的,拖着沉重的铁链,被无数学子推着登上城墙台阶!

  历史上肯定没有这个场面。

  但艺术的价值就在于,用极小的场面,极短的时间,浓缩精华般展现那些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如果没有提炼再造,那就成了老婆婆的裹脚布似絮絮叨叨。

  艺术就是要有夸张,比喻,象征等等变化,有时候为了加强艺术效果,就得加深这种幅度。

  副导演悄悄站在席大妈背后,小声:“这点改动……会不会被说是……不合适?”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