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1章(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还是那句话,我们以山海经为准,《尚书》、《离骚》虽然是东周时期的文献,可既然在这个评价上,与山海经没有出入,说明鲧在先秦时期,大家也都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有政治目的,所以他写鲧‘不听命令’,还不止,后面加上‘危害族人’。后面果然害得全族流放,说明帝尧识人之明。孔子这是要衬托帝尧。

  而屈原并没有这方面的立场,他是写出《天问》的人,对于一些玄奇、可疑的上古之时,抱有许多困惑,甚至质疑。

  屈原直接在对鲧的人设性格上,没有任何质疑,直接评价他因耿直不转弯而死。

  我们可以认为,这有很高的可信度,尤其是与山海经对应上了。

  那么,看到这里,我想你们也已经梳理出历史原貌了。

  结合以上我解读的所有线索,我已经明白鲧是怎么死的了。

  他性情耿直,顽固倔强。帝尧很嫌弃他,因为鲧总是固执己见,不听他的命令。

  天下都是帝尧的,他广开言路,大家都可以推荐、建议,可最终下命令的人,一定得是帝尧。

  而鲧这个人呢?不长脑子,只要他的建议,没有被帝尧接受,鲧就会不等帝尧的命令,直接去做。

  这种人,帝尧愿意让他领导百工就怪了,情商太低了,政治觉悟为零。

  可想而知,鲧的治水,困难重重,帝尧根本不可能全力支持他。

  没有领导上级们的支持,没有各方面的广开绿灯,甚至可能还有人阻挠。

  光凭鲧孤儿一般硬着头皮去做,能做出什么成绩?

  九年下来,鲧有一套堵、梳并用的理论,可完成度太低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