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1章(1 / 4)
众所周知,《列子·汤问》是一本成于战国时期的寓言书,偃师献技、愚公移山、扁鹊换心、杞人忧天、孔子见两小儿辩日……都出自其中。
列御寇这个人,特别喜欢将一些看到的东西拿来,改编一下,表达自己的看法,做成寓言,传播一些思想感情。
当然,他也写了很多隐蔽的真相,因为他绝对看过完整版山海经,并且和老子一样,读了很多周王宫室的藏书。
关于列子的一些东西,这个篇幅不够,暂且不说。
只是移山、换心还有孔子那个明显都是寓言。
他写的夸父逐日,就是典型的包含思想感情的那种,是他加了主观的。
但是山海经不是,山海经用冷漠的文字,淡淡地陈述了夸父的事。
这里可能有人要说,《山海经·大荒北经》写了:‘大荒之中,有山名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同样是山海经,这里却提到了夸父心里的目的性,他想抓太阳。
对比列子的汤问,我可以断言,大荒北经的这句话,是伪作。或者说,是刘歆在整理时,把列子的这个说法,擅自加进了这一经中。
理由有二,第一,重复了。海外北经精简至极,没有主观评论。到了大荒北经,同一件事,出现了‘不量力’、‘欲追日景’这种主观评论。
第二,出现的这种主观评论,跟列子汤问一模一样,属于纯抄袭。
列子汤问,整篇都是经典,充满了原创性,怎么会几乎不差地抄袭山海经呢?
那么有没有可能列子先写,当时山海经还没成书,后人看到列子这个故事,加进了山海经呢?
在我看来,没可能。
↑返回顶部↑
列御寇这个人,特别喜欢将一些看到的东西拿来,改编一下,表达自己的看法,做成寓言,传播一些思想感情。
当然,他也写了很多隐蔽的真相,因为他绝对看过完整版山海经,并且和老子一样,读了很多周王宫室的藏书。
关于列子的一些东西,这个篇幅不够,暂且不说。
只是移山、换心还有孔子那个明显都是寓言。
他写的夸父逐日,就是典型的包含思想感情的那种,是他加了主观的。
但是山海经不是,山海经用冷漠的文字,淡淡地陈述了夸父的事。
这里可能有人要说,《山海经·大荒北经》写了:‘大荒之中,有山名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同样是山海经,这里却提到了夸父心里的目的性,他想抓太阳。
对比列子的汤问,我可以断言,大荒北经的这句话,是伪作。或者说,是刘歆在整理时,把列子的这个说法,擅自加进了这一经中。
理由有二,第一,重复了。海外北经精简至极,没有主观评论。到了大荒北经,同一件事,出现了‘不量力’、‘欲追日景’这种主观评论。
第二,出现的这种主观评论,跟列子汤问一模一样,属于纯抄袭。
列子汤问,整篇都是经典,充满了原创性,怎么会几乎不差地抄袭山海经呢?
那么有没有可能列子先写,当时山海经还没成书,后人看到列子这个故事,加进了山海经呢?
在我看来,没可能。
↑返回顶部↑